故宫的改变 故宫越变越软萌

2016年年初,一部叫做《我在故宫修文物》的纪录片出人意料地网上爆红,这部由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清影工作室出品的3集纪录片,将高墙内神秘古老的稀世文物和年轻的文物修复师进行比照和互动,营造了一种独立无二的“中国味道”,在弹幕网站B站上的点击超过百万 。
在网络一代的口碑传播里,神秘而冷峻的故宫变得越来越软,越来越萌 。“2016年故宫招聘新员工60个名额,有1.5万人报名,” 据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说,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在网络上传播带来的额外效应是,成千上万的年轻人争先恐后要到故宫修文物 。
这还不是故宫变身的全部,从2014年开始,故宫的设计师队伍已经推出了8700种“萌萌哒”、“脑洞大开”的创意文化产品,销售额超过10亿 。

故宫的改变 故宫越变越软萌

文章插图
这里面就包括了“故宫淘宝”、“每日故宫”、《胤禛美人图》、《皇帝的一天》、《雍正行乐图》等广受网友喜爱的微信公众号和APP应用、以及各种类似“剪刀手康熙”等卡通形象 。由此也吸引来腾讯、阿里巴巴等一批互联网公司纷纷去故宫“朝圣”合作,非得要和这个高大森严的红墙大院产生某种“精神连接” 。
故宫越来越软、越来越萌,创意产品和网络传播,再一次激活古文物的生命,赋予它们时代精神,这一切是如何做到的?
事实上,故宫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淘宝大集市 。
故宫文物知多少?1807558件(套);其中光是帝后玺印就有50060枚,最大的一款和田玉方印,一个人都搬不动;故宫房屋到底有多少间?据说有9999.5间,谁也说不上来,因为连皇帝当年也没能数得过来 。
这样的一个庞大文物矩阵,遑论盘活,就连全部展示出来,故宫的场地也不够 。
可是,互联网的虚拟空间却足够装得下无数个故宫,而结合时代精神而加以独特创意设计之后的文化产品,则让这一件件沉淀悠长历史时间的稀世古物,开始复活,走进每一个寻常百姓手中 。
2012年履新的单霁翔院长,不仅是故宫上百万件稀世文物的看护者,还是一位非常专业、且互联网思维活跃的大家 。当年任国家文物局局长时,49岁的他曾入清华建筑系攻读硕士,后来又师从建筑大家吴良镛教授,最终获得工学博士学位 。
在他的支持和领导下,故宫一支年轻的创意设计队伍于2014年陆续推出一批结合了互联网思维的文化创意产品 。一开始,先是“故宫淘宝”微信上线,紧接着的《胤禛美人图》、《皇帝的一天》等APP应用都受到网友热捧,而《夜宴图》、《雍正行乐图》中动起来的皇帝形象,和剪刀手康熙的萌萌哒,更是萌翻了网友,大呼脑洞补得过瘾 。
本质上而言,所有的文化产品都是基于符号的创新 。这种创新和电影、小说、绘画、音乐作品一样,都具有“高风险、高生产成本和低复制成本、人为制造稀缺、高品牌知名度宣传、类型化”等特点 。故宫的文化内涵具有唯一性,是全世界访客最多的著名博物馆;具有稀缺效应,剩下的就是如何利用独特的创意设计,创造精品效应了 。
事实证明,在这烙印上“故宫出品”的8700多种创意产品中,真正大卖、制造广泛流行的也并不多,可能连20%都不到,但其产生的品牌效应,却大大提升了“故宫创意出品”的品牌溢价,从而带动了10亿元销售额的实现 。
(皇帝的一天APP截图 。文化产品的符号创造特征,注定这是一个高风险但是又是高回报行业)
以《夜宴图》为例,这样一个真人、实景、人物真得能动起来的数字产品,故宫的创作团队就花了一年半时间来研发,这还是第一步, 剩下的,还要交给网友来决定:能否广受欢迎,或者大卖,所有的文化产品都有“赌运”的成分在内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