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火塔的寓意 木塔摆放风水( 二 )


“拆掉夹泥墙后,木塔的侧移刚度和扭转刚度都变小,因此在风荷载和震动荷载等作用下,比以前的变形量增大了 。”太原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李铁英说 。
2004年,山西省文物局在《关于应县木塔修缮保护工程情况的报告》中,提到木塔“病情”:塔体已扭曲变形,荷载失衡,出现严重的倾斜压缩,塔身整体向东北倾斜65厘米,塔身累计压缩88厘米,二层外槽西面北角柱相对下沉值达20厘米,西南面南平柱柱身向东北方向倾斜达50厘米等,塔身下部承重部位多处出现构件劈裂、梁枋折断、结构走闪错位等险情 。
1999年6月至2000年5月,受原应县木塔修缮保护工程管理委员会委托,原山西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对木塔进行了残损状况专项勘测,仅测绘就持续了6个月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文物工作者告诉记者,当时他们下了苦功夫,对危险、隐蔽之处的残损构件也进行了测绘,发现劈裂、折断、缺损等残损点300余处 。
“木塔确实‘生病’了,病得还很厉害 。”这位文物工作者说 。
局部加固与防护工作宜早不宜晚
2007年,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成为木塔保护工程的技术牵头单位 。经过十余年监测,该研究院发现,近年来二层明层自西南向东北方向,倾斜持续稳定增加,但倾斜变形过程未出现突变 。
在应县木塔保护研究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馆员永昕群,就监测结果向记者做了详细说明 。他说,木塔变形还在持续稳定发展,目前变形最大的位置在二层西南侧,其中编号23号柱的现有倾斜量最大,2015年测量的柱子倾斜量(柱头中心相对于柱脚中心)超过56厘米 。近5年,它的倾斜水平偏移量发展也最大,平均每年2毫米多 。
永昕群介绍,其他柱子倾斜变形,大体上自西南向东北逐渐减小,北侧和东北侧有个别柱子外倾,所以整个二层八边形外槽的变形,是从西南向东北推的状态,八边形内槽同样有这样的变形趋势 。二层倾斜变形,反映在柱头高度上的变化是,有的柱头因内倾而沉降,有的柱头则因外倾而上顶,也连带上面几层柱子标高有相应的变化 。
“倾斜持续增加,说明木塔未处于稳定状态 。对严重倾斜的柱子,如果不采取针对性的加固、防护措施,可能会局部失稳,甚至在地质灾害中,出现局部或整体垮塌 。”永昕群说 。
记者站在正西方向眺望木塔,发现二层屋檐明显下沉,柱子向内倾斜 。部分柱子倾斜严重,不少木构件出现开裂、劈裂、脱榫、被压碎等情形 。因为多年来禁止游客攀登,木塔已成为鸽子的家 。
永昕群认为,通过这几年的监测,已经基本摸清木塔的变形形态、变形特点和速率 。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实施有针对性的、较小干预度的局部加固与防护工作,而且宜早不宜晚 。
“一方面可以起到防灾作用,另一方面能为深入研究及编制全面、充分的修缮方案争取时间 。”永昕群说 。
开不出“药方”
木塔“扭曲变形”已至少70年 。记者梳理发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国家文物局曾组织专家进行抢险加固,但没能阻挡住木塔继续变形 。
这一修缮工程包括加固木塔台基,更换损坏的楼板,补强有空洞的主梁,加固劈裂的柱子,补修斗拱,重新制作平座栏杆,整修木塔的门、窗、栅栏,全面维修瓦顶等,此外还整修了佛宫寺内的其他建筑 。
“小时候木塔还破破烂烂的,有人从上一层掉到下一层 。那次修缮后,栏杆、楼板、楼梯等都变结实了 。”原应县佛宫寺文物保管所所长杜福说 。
然而,此次修缮中却出现了失误 。记者在孟繁兴、张畅耕写的《应县木塔维修加固的历史经验》中了解到,“临时支顶”的两个三角撑子,位置弄错了,作用适得其反,弊大于利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