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维荣:今年氢燃料电池将有更大突破( 二 )


在西南交大工作的十几年里 , 陈维荣也创办或参与创办过多家企业 , 涉及不同的领域 , 不少投资者也主动找过他 , 寻求合作机会 。
但在陈维荣看来 , 最大的转折点还是几年前在学校内部兴起的改革潮 。
当时 , 随着国家立法层面对科技成果的使用、处置、收益三权下放 , 西南交通大学在全国率先探索开展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 , 将经近10年研发的重大成果——大功率燃料电池系统技术进行成果转化 , 成立了混合所有制校产企业——四川荣创新能公司 , 并由电气工程学院院长陈维荣兼任董事长 , 钱清泉出任首席科学家 。
此时 , 陈维荣已经54岁 , 而这次跨界 , 又被称为“科技领域的小岗村实验” 。 荣创新能成立后 , 陈维荣开始探索如何打破高校和企业间的“壁” , 完成从科技成果到市场产品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
比如 , 各地的企业都可以提出需求 , 定制技术 , 享受更完善的科技服务;各地的科研力量也可以跨区域“接单” , 科技人员可以投身创业 , 技术为王 , 看对产业的贡献多少 , 来享受科研成果的收益 。
又比如 , 要厘清各方分工 , 学校可以根据需求定向进行基础研发等;企业则进行生产制造、市场开拓 , 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
两年探索下来 , 荣创新能吸引人才、转化技术的速度和成果吸引了各界的目光 。 在陈维荣看来 , 能有机会耕耘一块科技体制改革的“试验田” , 是一份光荣的使命 。
创新·市场蓝海
【陈维荣:今年氢燃料电池将有更大突破】近几年 , 陈维荣明显感受到 , 氢能对于整个产业的重要性在不断提升 。
一个细节是 , 过去氢燃料电池在轨道交通的发展应用 , 还要靠陈维荣在各类论坛的一次次演讲推动发展 , 而自去年以来 , 主动上门联系的企业愈发多了 。 “有企业去年刚订购了一辆工程机车 , 今年又加购了两辆 。 ”陈维荣说 。
虽是市场行为 , 但在其背后 , 是“碳达峰、碳中和”产生的巨大效应 。 作为清洁能源 , 氢能在近年来颇受青睐 。 尤其是在“双碳”目标下 , 全国各地都在布局氢能产业 。 根据中国氢能联盟预计 , 到2050年 , 氢能将在中国终端能源体系中占比至少达到10% , 产业链年产值约12万亿元 , 成为引领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 。
成都市委十三届十次全会提出 , 推进能源结构调整 , 构建形成以电为主、多能互补的能源结构 , 加快建立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 , 夯实城市绿色低碳发展基础 。
此前 , 成都市经信局局长王凯曾提到 , 成都正实施清洁能源替代攻坚 , 加快电气化进程、加大天然气消费、加快氢能应用 , 持续提升非化石能源比重 , 2025年 , 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达到50%以上 。
氢能市场无疑将是一片巨大的市场蓝海 。 陈维荣谈到 , 由于能源利用的充分性 , 氢能是集中式可再生能源大规模、长周期存储的最佳途径 。 有些电力电池储不了 , 比如四川的季节性水电 , 而氢能却能避免这类储存问题 。
在陈维荣看来 , 无论市场还是技术攻关 , 2022年 , 氢燃料电池还将迎来更大突破 。
去年底 , 荣创新能得到了四川发展-院士基金的青睐 , 成为第一批次获得院士基金投资的唯一氢能产业企业 。 陈维荣透露 , 2022年 , 在国家政策的鼓励下 , 荣创新能将加大大功率氢能燃料电池在轨道交通应用的研发、生产以及产品市场拓展 , 争取从小批量的生产转向更大订单 , 在行业内占领市场 。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采访人员 邹悦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