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林梁氏人口 广西玉林梁氏祠堂风水( 三 )


“司马第”,因建筑的照面有镬耳,又称为“镬耳楼” 。它始建于清代嘉庆二十年(1816年),至今已历190多年历史 。这座庞大的古民居群落,有百余间房屋,在桂东南地区屈指可数的“大宅门” 。它是属于典型的“驷马拉车”建筑格局,由院落、神龛、厅堂、屏风、天井、横廊、火巷和后花园等组成,宅前还有大地坪和水塘 。整个建筑群落向心围合、中轴对称、主次分明 。它檐牙高啄,错落有致,雕梁画栋,绘墙涂壁,而且布局玄奥,曲径通幽 。建筑艺术之精致和巧妙令人叹为观止 。
“司马第”,顾名思义是“司马”的府第 。“司马第”在全国各地并不少见 。“司马”是古代的一种职衔,从西周至清代,历代都有“司马”的官职,此职有虚有实,有大有小,因时而异 。而明清时期,大司马作兵部尚书的别称,而司马则是州同、同知、左堂的别称 。此屋主人为赵锡爵 。据闻赵锡爵是清代的一个书法名家 。相传在未中举取“司马”官职之前,曾在桂林城中卖字为生 。
赵氏“司马第”藏于乡野,在外地游客中的名声并不显赫 。以前,赵氏后人都住在古屋之中 。现在都古屋边自建了新房子,逐渐搬出了古屋 。但当遇到清明节、中秋节、春节等节日,古屋也会热闹起来 。不时还会有一些外地游客慕名而来参观古屋 。

玉林梁氏人口 广西玉林梁氏祠堂风水

文章插图
玉州区城北街道高山村
玉州区城北镇高山村始建于明朝天顺年间,至今已有600年历史,建筑面积达51000多平方米 。整个古代(明清)建筑群规模宏大、布局形式独特、地方特色鲜明,展现出一幅具有岭南特色风貌的古代农村风景,体现出桂东南农村古朴淳厚的风俗民情 。
高山村古建筑是以两广地区宗祠文化为主要载体的民居群,具有浓厚的明清民俗文化特质 。村内保存有明清古宗祠13座、古民居60座150幢、古火砖巷道9条,以及古井、古戏剧场、古石碑、古城墙等一批古建筑 。一般为三进、四进或五进院落,建筑内壁画、木雕、石刻、泥塑等工艺精美生动,寓义隽永 。其中以绍德祠、思成祠、致齐祠、聚星楼、拔谋故居、企岭巷为典型代表 。村内现保存比较完好的砖巷有9条,总长900多米 。其中最著名的青云巷,原名企岭巷,因巷内一批读书人出仕步步青云,因此改名为“青云巷” 。
高山村也曾叫“进士村” 。明万历1574年,高山村便办起了“独堆坡书房”,随后各个家族竞相开办学馆、大馆、私塾等,到清末全村共有15间学馆 。自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到清末的150年间,高山村共出4名进士、21名举人、193名秀才,民国到2008年间共出约300名大学生 。为国家输送的覆盖各行各业的人才更是不计其数 。
高山村是一座历史文化旅游名村,村子里有不少年代久远的古建筑,不过另一方面高山村又是一座非常现代化的小村庄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为高山村注入了勃勃生机,为了充分发掘高山村这一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高山村村委会在2003年开发旅游区,发展旅游文化,带动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

玉林梁氏人口 广西玉林梁氏祠堂风水

文章插图
玉州区南江街道岭塘村硃砂垌
朱砂客家围屋位于玉州区南江镇岭塘村,是一种聚族而居,具有防御性质的城堡式组群客家民居建筑,围屋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居住在围屋的黄氏客家居民是清代乾隆年间从广东梅县搬迁至此的 。朱砂客家围屋座东向西,背靠山坡,依势而建,大门前有一块禾坪和半月形的池塘,禾坪用于晒谷、乘凉和其它活动,池塘具有蓄水、养鱼、防贼、防火、防旱等作用 。整个围屋占地15000多平方米,布局以祠堂为中心两侧对称的纵向四排建筑,围屋的围墙高6米,厚0.7米,呈马蹄状环绕整个村落,墙体上遍布枪眼,围墙上设有可作了望、射击用的炮楼,其防御功能不言自明 。走进围屋,从高墙残壁凝固的历史伤痕中可以读懂聚族而居的客家人近千年的历史轨迹 。在一个大围屋里居住着几百甚至上千同宗同祖同姓的血缘后代,繁衍生息,围屋是客家人的象征,是保护族人生命和财产不受外来侵袭的堡垒 。朱砂客家围屋整体设计布局合理,讲究人文山水的和谐相融,张扬着中原文化的气韵,它是玉林乃至广西现存最大最完整最典型的客家民居,对研究客家文化和发展玉林旅游业有很大的价值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