巽乾兼乙亥详解 坐乾亥向巽巳水出乙


不管是在什么时候,是在什么乡村,拜谒宗祠总怀有一份敬畏感 。怕言谈举指不得体,暴露了自己的无知,还得罪了一个伟大的姓氏 。总让自己陪上几分小心 。
【巽乾兼乙亥详解 坐乾亥向巽巳水出乙】出发了,随着村弄的牵引,便一路酝酿着自己造访的程序、礼仪、禁忌 。边门而进,左廊而上,叩拜尊姓的列祖列宗,通报自己姓名等等,谨慎得让自己难受 。但这种难受必须得受 。看走在我前面黄家后人,手里的那串钥匙揣得多紧,抱在胸前的那本家谱捂得多严 。
左转,右转走过村弄,豁然一大片的阳光从石阶泻下,凭着光影知道,这大块阳光要有大片空地才能留下 。黄家兄弟指着流着阳光的石阶说,你数数这台阶,11级 。我想不出11级有什么特别含义,询问他,有故事吗?他还只是强调一声:“这台阶11级 。”我反复琢磨,仿佛觉得有点意思了 。虽说台级多少级是取决于地势高低,多一级或少一阶,人们还是能调节得来 。“11级”有意思,合乎民间喜欢的阳数,虽不取“九五至尊”,可粗粗糙糙的几级台阶,就铺下了黄氏家族先贤细心与智慧 。
宗祠边有一块两三百平方米的空地,前面台阶的阳光就是这块空地蓄留泻出 。站在这空地阳光里,看到了这块空地的意义,黄家宗祠、张氏溪头宗祠、张氏八家宗祠,都依附在这块空地边,黄家、溪头张家两祠依北,八家一祠踞东,再添其他民居合围,这块空地成了村庄的活眼 。正因为三个宗祠共享这个活气眼,乡村才生机勃勃,丁、财、贵皆旺 。如今漈头村人口有5千多人,在屏南是一个大村落;自古漈头就有富甲一方的祥兴号;明朝时有参与编纂《永乐大典》的黄童,清朝有受林则徐关注的叔、侄两进士,后又有编纂《国音宝典》的同盟会会员张赞等,人才辈出 。这一活眼活出生力,活出了永久的赞誉——“屏南好漈头” 。
在引路人开着宗祠边门时,我看着黄家宗祠的大门 。大门上挂着方方正正的“江夏宗祠”的匾额 。我知道“江夏”是黄氏堂号,这以堂号冠以宗祠之名是否妥当呢?我有几分疑惑 。黄家后人大概知道了我的心思,便向我说起来历:黄姓本是国姓,要从古黄国说起,古黄国在河南潢川,建立于夏初,历经夏、商、周三个王朝,历经1500多年,直到僖公(公元前648年)被楚吞并,黄氏子孙以国为姓,一部分留居黄国故地,许多子孙带着亡国之痛失散到各地,其中一支迁居到湖北江夏 。这支黄氏子孙卧薪尝胆,再度崛起,其中黄歇以其天才,被拜为楚相,封为春申君,为战国时四君子之一 。各地黄氏子孙,为求庇护,又纷纷迁居江夏,此时江夏又成了他们第二故乡 。黄氏子孙为纪念黄歇之功,便盖宗祠纪念,尊黄歇为始祖,以江夏郡的江夏为堂号,从此就有了江夏堂 。到了东汉又出孝子黄香,被盛赞为“天下无双,江夏黄童” 。故“江夏堂”含义中,亦有褒扬黄姓人“孝”“德”及“天下无双”之意 。挂上这“江夏宗祠”没有不好啊!天下黄姓人不管哪一支,哪一脉又有谁能舍得下这传统之基因呢?就是旅菲闽籍华侨黄如论先生慷慨捐资2.3亿元,办起的大学,也要起个江夏学院 。可见黄家之后追源的精神,漈头黄氏自不例外,高高悬起“江夏宗祠”正是他们念祖归心之举 。
理解,理解,真的在于明理而解,一理解就少了许多是非曲直 。我登堂后向这一伟大姓氏的先祖先贤三鞠躬后,便开始翻阅他们的家谱 。借着家谱明白了供奉在祠堂正龛上的各位先祖尊位 。正中是江夏堂在隋唐五代时迁居福建邵武先祖,都是峭山公的派下,左右两尊那便是从邵武迁往屏南的先祖 。细读《黄氏家谱》,有这样的记载:“世祖黄宜公于北宋淳化四年(公元993年)同兄研公暨母刘氏由邵武迁古田县漈川(即屏南县漈头村)肇基,他们在漈头经营30年后,第二代的乃公于1023年主持修建了这座祠堂 。从始建时间推演是北宋天圣元年,应该是漈头村最早的祠堂建筑 。家谱《记载旧迹》一章中载曰:“祖祠一座,坐乾亥、向巽巳、水出癸,正生之局也 。该祠阔三丈零,深八丈四尺,前廊前后滴水,下廊天井,左边九步岭进入祠中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