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在中越战争救人无数的军剪

每把手工剪刀上,都会打上这个流派师傅的名字 。
丁纪灿,今年55岁,是张小泉手工制剪技艺的传承人 。
张小泉是杭城老字号,从乾隆年间就是御用宫剪,在全国名声都是响当当的 。

一把在中越战争救人无数的军剪

文章插图
丁纪灿算是个“剪二代”,父亲是张小泉第一代制剪师傅,他更是从小听着“乒乓”的打铁声长大 。16岁那年,父亲身体不行了,对他说,“你长大了,进厂,养活一家老小吧 。”
就这样,懵懵懂懂的丁纪灿,子承父业,开启了他一生和剪刀的缘分……
临危受命打造军剪 接下“烫手山芋”
凭借着吃苦耐劳,丁纪灿很快在学徒里崭露头角 。老师傅更是将他作为了潜在的接班人,平时那些藏着掖着不给人看的独门手艺,全都暗落落地教给了他 。
不多久丁纪灿就将制剪的72道工序学了个遍,“武林高手”崭露头角 。
传统的张小泉剪刀要经历72道工序,丁纪灿如今依然保留这些传统工具和工序
而让他真正名震江湖的,是一批“军剪”的制作 。
当时,中越战争爆发,不少战士在前线受伤,血水浸染了绷带,一般剪刀无法剪开 。
【一把在中越战争救人无数的军剪】张小泉剪刀厂再次接到一批军用剪的生产任务,这不是“张小泉”第一次制造军用剪 。1969年,“张小泉”就成功开发生产了一批 。
1969年3月,珍宝岛战役打响 。
珍宝岛地处黑龙江高寒区,3月份天寒地冻,气温低于零下30摄氏度 。战斗中,我军伤员流出的血浸湿棉衣,很快冻结成冰,以致无法脱除,给救治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为此,“张小泉”临危受命,被要求打造一批特制的军用剪刀,送往前线 。
接到任务后,“张小泉”的剪刀师傅们,用60号高碳钢制作,把棉衣浸湿放入肉厂冷库,冻结后试剪,未获成功,后用70号钢同样失败 。最后,选取了弹簧钢,克服了其难锻打、磨制的困难,最终研制成功 。
现在,同样是军用剪,要求却又不同了 。
中越战争,天气极热,战士血水浸湿了绷带,一层层绷带黏连着血肉,普通剪刀剪起来费力不说,还很容易伤到战士 。
所以,要打造的军剪,不仅要材质好,够硬,还要够锋利、咬力强 。
时间紧迫,原有军用剪的磨具不能用,都要靠手工锻打 。这可是个“苦差事”,且不说不知道该如何去改良,万一做不好耽误了,谁负得起这个责任!当时组里30多个老师傅,面面相觑,都不敢接这个“烫手山芋” 。
在工业生产下,一把剪刀的制作工序从72道减为24道,甚至只有9道 。会手工的老艺人全杭州也不过10来个,而且年纪都很大了 。
抗得住极寒也耐得了极热 一把剪刀也能救治伤员
“我来试试”,年不过二十出头的丁纪灿又一次挺身而出 。“还不是爱出风头”……面对众人的嘲讽,丁纪灿没多言语,开始动起了脑筋 。
想要咬力大,并不难,只要增加剪刀的斜面就可以做到 。而为了配合强咬力,剪刀脚不易弯折,就必须将其加粗加厚,至少要一倍以上 。
看似简单,做起来却是困难重重 。张小泉的剪刀是“镶钢锻制” 。就是在铁打的剪刀刃口覆上一层钢,既能让剪刀容易成形,又确保刃口锋利,可谓刚柔相济 。
张小泉剪刀的一大特点就是“铁包钢”,就是在铁皮上开槽,镶嵌进一块硬度更高的钢片,开刃后便能锋利无比
那么小一块钢要恰到好处覆在刃口,又要钢铁分明,下锤难度不小 。早下一秒,钢要碎,晚下一秒,又恐钢铁无法融合,这本就不是易事 。更何况,现在要将铁片加厚,那力道既要大,又要大得巧,还没有经验可循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