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为何如此注重农业( 二 )


除了种植技术,2021年,拼多多还和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华南农业大学等产学研机构联合主办“第一届中国农业机器人创新大赛” 。预赛阶段,大赛吸引了195个项目参与报名,最终,来自北京农业智能装备技术研究中心的“设施园艺机器人作业系统”、中国农业大学的“采摘童——垄作草莓收获机器人”以及福建省中科生物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自动垂直农业生产系统”分别拿下三个“一等奖” 。
相比成熟的互联网C端应用,新技术目前在农业领域的落地还处于早期阶段 。上述一系列赛事如同一座座桥梁,让AI、新材料、物联网、传感技术进入农业生产,让来自世界各地的跨学科跨领域团队交流思想 。伴随着更多的青年新锐投身数字农业,即使是小农户,也将享受到新技术带来的农业科技变革 。
技术是拼多多投入农业生产端的关键词 。在流通环节,拼多多把更多的投入放在了农产品上行基础设施的建设 。
拼多多2021年第二季度财报显示,其本季度的营业成本达到79亿元,同比增长197%,其中部分投入主要来自配送和仓储费用的增加 。具体而言,拼多多正在全国范围内,依托其数字化增加投入,建设冷库、生鲜冷链物流体系等基础设施,建立适合生鲜农产品的供应链体系,提高运输效率、降低损耗、提高质量 。
“要想富,先修路” 。拼多多在流通环节做的是更基础的工作,而不仅仅是利用互联网属性缩减链路,把一部分利润“转移”到平台 。目前,基于对农业基础设施的长期投入,拼多多通过路线规划技术与网络解决方案,打造出一套高效的农产品物流体系,直连超过1000个农产区,并带动超1600万农户参与到数字经济之中 。
除了提升效率,降低损耗,“修路”也意味着更好地连接供需两端 。基于“需求推动供给”的思路,拼多多过去几年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对消费端进行改进,最终打造出“农地云拼”的模式 。
“农地云拼”是让生产、流通环节价值得到进一步释放的关键 。传统中国农业供需模式下,消费需求难以高效传导至农户,农民的种植生产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如何为今年的生产做计划?假如要扩大产能,农产品滞销怎么办?
农地云拼”模式的形成,相当于建立起一条覆盖全国的农产品上行“短链”,其一头连着市场,一头连着农户,生产得以按需推进 。而在建立连接,帮助农户直接打开销路的同时,拼多多也以“零佣金”和补贴的形式助力产区增产增收,并为农产地塑造优质品牌效应 。
以拼多多近期举办的第三届“农货节”为例,“农货节”期间,拼多多的“百亿补贴”频道覆盖超400个优质农产区,首批上线的精选农产品及农副产品就突破了1000款 。“百亿补贴”上线后,累计有1万家优质农商家入驻,上线超2万款农产品 。
2020年,拼多多实现农(副)产品交易额2700亿元,规模同比翻番 。截至2021年5月,逾1200万农业生产者通过拼多多对接全国的消费者,其中包括百万级建档立卡户 。通过拼多多,云南人参果、广西百香果、四川会理石榴等一系列区域特产农产品,都成为了“全国知名水果”
一号位的决心
生产端押注前沿技术、流通环节投入实体设施建设、销售端建立连接、给予扶持,这是一套环环相扣的思路 。助农初心推动着拼多多的发展,如今这条主线正变得更加强大,而各种新的变化,都与新任董事长兼CEO陈磊密切相关 。
过去一年,拼多多逐步完成一把手的交接——2020年7月,陈磊从拼多多CTO接任CEO 。2021年3月,陈磊接过董事长职务 。进入“陈磊时代”,农业仍是拼多多的发展主线,且“战略更聚焦了” 。据多家媒体报道,拼多多内部负责农业项目的多位员工证实,陈磊在接任拼多多CEO后长期在各大农产区调研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