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荆请罪出自哪个故事 负荆请罪故事情节( 二 )


一个人若是认为自己的观点是对的,别人的观点但凡与自己有区别,便可能是错的,由此产生出一种轻视别人的心理作用 。
这种心理容易导致自己心高气傲,给人一种“目空一切”的感觉,但是这种心理并非文人所独有 。事实上,文人之外的大多数人,都有“相轻”的心理作用 。
打个比方,我有一位朋友在某单位上班,负责档案工作,他最近遇到一件事,因他办公室有档案装订机,某部门员工想过来装订档案,抱着一沓杂乱的档案过来 。
我这朋友好心提示,让把订书针取掉,叠整齐一点装订,他一听感觉是在说他没整理好,而他自己认为已经整理得很好了,当即吵了起了 。

负荆请罪出自哪个故事 负荆请罪故事情节

文章插图

【负荆请罪出自哪个故事 负荆请罪故事情节】本来我朋友是担心订书针对档案装订机针头有所损伤,但是没来得及解释,就被对方劈头盖脸责备,这位工作人员当时就是一种“相轻”的心理,他当时的状态就是听不得别人意见的 。这样的人并非文人,但是“相轻”的心理特别重,所以并非只有文人“相轻” 。
但是“文人”这个身份在以前是很受瞩目的,“文人”与“相轻”合在一起,就更让人印象深刻了 。
从施蛰存和鲁迅的的情形来看,二人在笔战的过程中,施蛰存虽然心里有结,但他还是一位就事论事的人 。
若是看不起鲁迅,笔战期间就不会在他主编的杂志《现代》上,帮鲁迅发表文章了 。鲁迅批判复古,而施蛰存只是推荐《庄子》《文选》等文章,只是希望青年人从中获取营养而已,只是没料到笔战的发展越演越烈罢了 。
对于施蛰存与鲁迅的笔战,以及文人相轻,你有什么观点呢?欢迎一起讨论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