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韩翃写作背景 寒食韩翃翻译( 二 )


据孟棨《本事诗》记载:德宗时制诰缺乏人才 , 中书省提名请求御批 , 德宗批复说:“与韩翃” , 当时有两个韩翃 , 于是中书省又以两人的名字同时进呈 。
德宗便批与写“春城无处不飞花”的韩翃 。这虽是一段佳话 , 但足见《寒食》这首诗的广泛流传和受到的赏识 。
这是一首讽刺诗 , 但诗人的笔法巧妙含蓄 。从表面上看 , 似乎只是描绘了一幅寒食节长安城内富于浓郁情味的风俗画 。实际上 , 透过字里行间可感受到作者怀着强烈的不满 , 对当时权势显赫、作威作福的宦官进行了深刻的讽刺 。中唐以后 , 几任昏君都宠幸宦官 , 以致他们的权势很大 , 败坏朝政 , 排斥朝官 , 正直人士对此都极为愤慨 。本诗正是因此而发 。

寒食韩翃写作背景 寒食韩翃翻译

文章插图
寒食
“春城无处不飞花 , 寒食东风御柳斜” , 这两句描写春日长安城花开柳拂的景色 。“无处”指花开既多又广、“飞花”写花开的盛况 , 时值春日 , 长安城到处是飞花柳絮 , 一派缤纷绚烂的景象 。“东风”指春风 , “御柳斜”是状摹宫苑杨柳在春风吹拂下的摇摆姿态 。“斜”字用得妙 , 生动地写出了柳枝的摇曳之神 。这是寒食节京城的白天景色 。景色由大而小 , 由全城而入宫苑 。下面接着写宫苑傍晚的景象 。“日暮汉宫传蜡烛 , 轻烟散入五侯家” , 是写天黑时分 , 宫苑里传送着一支支由皇帝恩赐给宦官的蜡烛 。蜡烛燃烧通明 , 升腾起淡淡的烟雾 , 袅袅娜娜地萦绕在宦官家 , 到处弥漫着威福恩加的气势!使人如见他们那种炙手可热、得意洋洋的骄横神态 。在封建习俗的统治下 , 不要说全城百姓 , 就连那些不是宠臣的朝官之家 , 在禁止烟火的寒食之夜 , 恐怕也都是漆黑一片 。
唯独这些宦官之家 , 烛火通明 , 烟雾缭绕 。由一斑而见全豹 , 仅此一点 , 足见这些宦官平日如何弄权倚势 , 欺压贤良 。作者在这里仅用两句诗 , 写了一件传蜡烛的事情 , 就对皇帝的厚待亲信宦官 , 宦官的可恶可憎的面目暴露无遗 , 达到了辛辣讽刺的目的 。
寒食是中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 , 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 , 清明前两天 。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 , 按风俗家家禁火 , 只吃现成食物 , 故名寒食 。唐代制度 , 到清明这天 , 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赏赐近臣 , 以示皇恩 。这仪式用意有二:一是标志着寒食节已结束 , 可以用火了;二是藉此给臣子官吏们提个醒 , 让大家向有功也不受禄的介子推学习 , 勤政为民 。唐代诗人窦叔向有《寒食日恩赐火》诗纪其实:“恩光及小臣 , 华烛忽惊春 。电影随中使 , 星辉拂路人 。幸因榆柳暖 , 一照草茅贫 。”正可与韩翃这一首诗参照 。
中唐以后 , 几任昏君都宠幸宦官 , 以致他们的权势很大 , 败坏朝政 , 排斥朝官 , 正直人士对此都极为愤慨 。有意见认为此诗正是因此而发 。

寒食韩翃写作背景 寒食韩翃翻译

文章插图
寒食-韩翃
该诗的艺术成就 , 主要有两点:一是思绪绵密 , 结构严谨 。诗作仅四句 , 但多有转折 。从内容看 , 由写景物转入咏礼俗;从空间看 , 由皇城转入御苑 , 又由皇宫转入权贵门第;从时间看 , 由白天转入日暮;从感情看 , 由平和转为庄重 。如此等等 , 不一而足 。这多重转折 , 使得本诗尺幅兴风、盆水生波 , 在简短的篇幅中跌宕起伏 , 引人寻味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