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茅胙土 分茅胙土的意思( 二 )


妖书出现在万历三十一年十一月,曰《国本攸关续忧危竑议》,由东厂的人在民间缉访得之,兹此事大,迅速报告给了万历 。得知消息后,引发了万历的雷霆之怒,他直斥此书作者大逆不道,下令东厂严加缉拿,不准纵容姑息 。
“奸书恣为诽谤,离间朕宫闱骨肉之情,大逆不道 。”
一句话为这件案子定了性,逆案 。可能有人会奇怪,所谓妖书不就是一些狂言妄语吗?无非就是抹黑一下郑贵妃,至于这么大动肝火吗?
其实所谓的妖书不过寥寥数页,以对话问答的形式叙述万历不满当今太子,仍欲立福王为储,首先书中对话的主角名曰郑福成,郑指的是郑贵妃,福自然就是福王,并且言之凿凿给出了依据,譬如万历任命朱赓为相,是因为朱赓的名字带有赓字,赓者,更也,暗示要更易太子 。


分茅胙土 分茅胙土的意思

文章插图



“夫在朝在野固不乏人,而必相朱者 。盖朱名赓,赓者更也,所以寓他日更易之意也 。”
但仅凭这些牵强附会的诽谤之词似乎并不足以令万历如此暴怒,真正让万历大大为光火的是妖书后面预谋以朱赓为首,联络文武官员入宫拥立福王即位,以搏个姚广孝之名,如靖难故事 。
,“言贵妃与大学士朱赓、戎政尚书王世扬、三边总督 李汶、保定巡抚孙玮、少卿张养志、锦衣都督王之 桢、千户王名世、王承恩等相结,谋易太子” 。——《明史》
“曰:数公皆人杰,无不望分茅胙土 。如姚广孝,岂止富贵终其身而已乎?故有王世扬、陈汝忠,则靖难之兵取诸京营而自足矣;有李汶则三边险要有人控之矣;有孙玮于保定则扼天下之咽喉,四方勤王之兵无由至矣;有王之桢则宿卫禁城,有谁人能斩关而入乎?”——《酌中志》
靖难,这可是两百年来历代帝王心中的敏感词,难怪万历直呼大逆不道 。
06作为掌锦衣卫事的王之桢榜上有名,这可是危及九族的大祸事,他忙不迭上疏自辩,同时王承恩,王名世,三边总督李汶的儿子李桢国都因为榜上有名而上疏自辩,他们都是锦衣卫官员,天子亲军,自然要第一时间自辩以示忠诚 。
又因为缉访主谋亦是锦衣卫分内之事,所以在自辩之余,他们也纷纷表示,怀疑幕后之人出自锦衣卫内部 。时刻关注案情的万历立即下令让他们指名奏来,于是,四人不约而同指出同僚周嘉庆最有嫌疑 。
周嘉庆何许人也?周嘉庆以恩荫成为锦衣卫千户,妖书案发时已为北镇抚司掌刑,可谓是实权在握 。那么四人指名周嘉庆为嫌疑人分别有什么依据呢?
王之桢:妖书案刚起时,我的属下因为我榜上有名的原因尽量不与我打照面,只有周嘉庆却第一时间来我这儿探听消息 。(“夫妖书初播,臣之僚属通未视臣,而嘉庆即来探臣,臣是以不能无疑也”) 。
王承恩:周嘉庆和我领导关系不睦,我替领导出头,引起他的记恨 。
王名世:因被周怀疑坏了其子前程 。
李桢国:工作当中与周嘉庆产生了不可化解的矛盾 。
大家可能觉得有些绕,换句话说,王之桢是当时锦衣卫单位一把手,而周嘉庆是二把手,王承恩的领导是三把手 。这样一来,他们之间的纠葛就明了了,无非是二把手行事太过跋扈,引起一把手忌惮,三把手觊觎,如今正好趁此机会,把脏水泼在不受大家待见的二把手身上 。


分茅胙土 分茅胙土的意思

文章插图



07事实证明,他们的目的达到了,虽然并没有实据证明妖书与周嘉庆有关,但把周嘉庆削职为民的基调已经定下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