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来不得半点虚假 , 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 是需要踏踏实实、长时间的积累完成的 。 ”刘鹏说 , 如果没有前面这么多年的积累 , 面对后来的新冠疫情 , 也很难如此快地做出这些新的工作 。 2020年初 , 疫情爆发 , 刘鹏与清华大学另外两位研究员白净卫、李寅青在三四个月的时间里 , 开发了家庭用一体化自助式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卡盒 。
正是长期在基础性工作上的钻研 , 给了刘鹏揭榜挂帅的勇气 。
文章图片
冬奥测试赛期间 , 工作人员进行气溶胶检测 。 受访者供图
冬奥硬核科技背后的年轻人
刘鹏所率领的团队 , 都是90后的年轻人 。 李尚霖是学生里的大师兄 。 李尚霖回忆 , 接到任务时 , 小组只有4名学生 , 他们每天几乎有12个小时都泡在实验室里 , 没有周末 。 实在累得熬不动了 , 就让自己睡个懒觉 , 下午再接着做实验 。 2021年的春节 , 也是在学校里度过的 。
研发过程并非一帆风顺 , 大量的技术细节需要继续攻关 。 仪器要经过反反复复的精巧设计 , 一个微流体管道的宽度就要计算数十次 , 不断优化仪器的灵敏度和稳定性 。
到了后期 , 学生们还担起研究员之外的各类角色:招聘实验员、做培训、制定检测规范 。 好在这个项目 , 有北京大学要茂盛教授和黄岩谊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任丽丽研究员、昌平实验室的共同助力 , 并通过北京工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梓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顺利投产 , 让科技防疫的构想落地成型 。
2021年10月-12月 , 检测仪在首都体育馆、国家速滑馆等5个奥运场馆、2家签约酒店、以及主媒体中心得到应用和验证 。
在李尚霖心里 , 这个项目有着沉甸甸的份量 。 测试赛前 , 李尚霖的父亲意外去世 , 他赶回老家甘肃 , 仅7天后 , 又立即投入岗位中来 , 保障了项目在测试赛中按时开展 。 他是项目的主力成员 。
测试赛期间 , 共采集、检测了348例标本 , 检测成功率100% 。 团队还针对赛时的防疫条件进行相应优化 , 以贴合冬奥比赛场景的要求 。
目前 , 冬奥组委会已经下发《?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期间生物气溶胶新冠病毒监测及应对方案》 。 刘鹏团队研发的这项技术将作为赛事防疫体系中的一环 , 起到预警的作用——从采样到把最终结果反馈至防疫部门 , 全程不超过4小时 。
2022年的第一天 , 刘鹏还奔波在去往冬奥会主媒体中心的路上 。 3天后 , 那里将正式进入赛时闭环管理 。
刘鹏此前没有想过 , 这项技术能被用在冬奥会中 。 奥运之于刘鹏 , 是一种特殊情结 。 2008年 , 还是海外留学生的他 , 在旧金山见证了北京夏季奥运会的火炬传递 。 14年后 , 奥运圣火再次来到北京 , 刘鹏已成为一名归国科研人员 。 他用亲自研发的技术 , 为祖国再次举办的这场奥运盛会 , 贡献科技力量 。
【十四年前见证北京奥运火炬传递,如今挂帅攻关冬奥硬核科技】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1月27日电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