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露年报前“撂挑子”!美的集团一年两换首席财务官( 三 )
表面上看 , 2020年市场的需求多少受到了疫情的压制 , 2021年美的集团的营收增速得以重拾4年前的双位数增长 。 但前三季度 , 相比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0.57% , 公司净利润只增长了6.75% , 净利润增幅远不如营收增幅 。
众所周知 , 去年以来原材料价格普遍上涨 , 抬升了家电企业的生产成本 。 天风证券研究报告称 , 根据各家电品类核心零部件占比及其价格趋势 , 预计2021年核心零部件价格变动带来空、冰、洗及小家电成本分别上升13%、9%、7%及5% 。
美的集团董秘也透露 , 2021年原材料的上升对产品成本也产生一定影响 , 公司在各个品类均进行了价格调整来应对成本上涨带来的压力 。
然而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低迷 , 涨价反而压抑部分的消费需求 。 而从美的集团净利润增长大幅跑输营收增速来看 , 公司的营收提升是通过牺牲利润增长的方式来提升 。
对于公司的该种增长策略 , 有观点认为 , 家电行业不同于互联网行业 , 短期的成交额并无多大意义 , 牺牲利润的增长方式是不明智的 。 在家电产业步入红海时 , 企业的竞争从业务增长转向可持续发展的竞争 , 这时企业的利润往往比成交额更重要 。
短期利润承压之外 , 长期而言 , 美的集团的增速也明显放缓 。 根据同花顺iFinD数据 , 2017年-2020年 , 美的集团营业收入同比增长率分别为51.35%、8.23%、6.71%及2.27% , 归属净利润增速分别为17.7%、17.05%、19.68%及12.44% 。
中信建投研报称 , 从目前市场的认知来看 , 海尔的家电业务阶段性的增长路径相比美的更为明确 。 因此 , 海尔也在最近一年多时间实现了对美的估值的反超 , 前者的估值能达到20倍 , 后者的估值中枢停留在了15倍 。
多元化并购现“败笔”
自身主业增速放缓 , 寻求业绩增长的第二曲线成为美的集团迫在眉睫的事情 。
根据东方财富证券研报 , 自1998年开始 , 美的集团就通过收购重庆通用、江苏春花、贵雅照明等其他家电业务快速进入新领域 。 20年时间并购企业数量超过20起 , 借助资本的力量 , 积极四面出击寻求多元化布局 。
进一步梳理美的集团历年来的多元化投资布局 , 发现其中有不少失败之作 。
2003年 , 美的集团进入以客车为代表的商用车领域 。 2004年至2006年 , 先后收购云南客车厂、云南航天神舟汽车有限公司和湖南省三湘客车集团有限公司三家企业 , 成立了全资子公司美的客车 , 在昆明和长沙的生产基地相继投产 。
根据当年的公开报道 , 美的在上述两地项目的计划投资金额达35亿元 , “力争在3-5年内进入中国客车行业前列” , 将汽车项目培育成公司新的支柱产业 。
但没过几年 , 美的首次造车就遭遇“滑铁卢” 。 因经营不善 , 美的客车基地于2008年年底全面停产 。
2012年美的创始人何享健退休 , 方洪波接任 , 美的正式进入职业经理人时代 。 直到2017年 , 美的重启战略收购 。 当年1月份 , 美的集团以292亿元的高价要约收购了德国工业机器人巨头库卡 , 持股比例达到94.55% 。
这笔交易给美的增加了超200亿元商誉 , 不过在美的集团控股后 , 库卡业绩遭遇了三年连降 , 表现不尽如人意 。
去年11月24日 , 美的公告将收购库卡剩余股权并将其私有化 。 收购价格未透露 , 相关资料显示 , 美的2017年收购库卡价格为每股115欧元 , 截止去11月23日收盘 , 库卡的股价报74.4欧元/股 。
面对库卡股价与业绩下滑 , 美的集团并未对相关商誉大幅的进行计提减值准备 。 根据2021年中报显示 , 美的集团商誉期末账面价值为293.32亿 , 减值准备期末数为5.11亿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