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栓治疗方案有几种 脑血栓的治疗过程( 二 )


(2)超早期溶栓治疗:可能恢复梗死区血流灌注,减轻神经元损伤,挽救缺血半暗带 。
①静脉溶栓疗法:
A.常用溶栓药物包括:尿激酶(UK):50万~150万U加入0.9%生理盐水100ml,在1h内静脉滴注;阿替普酶(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一次用量0.9mg/kg,最大剂量<90mg;10%的剂量先予静脉推注,其余剂量在约60min持续静脉滴注 。
阿替普酶(rt-PA)是位于人类8号染色体(8p12)的丝氨酸蛋白酶,可催化纤溶酶原变为纤溶酶,具有溶解脑血栓所含纤维蛋白凝块的能力;某些临床对照研究提示,出现症状3h内阿替普酶(rt-PA)静脉注射可降低缺血性卒中病残率和死亡率,但价格昂贵限制了应用 。使用阿替普酶(rt-PA)最初24h内不能再用抗凝剂和抗血小板药,24h后CT显示无出血,可用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 。
卒中病人接受尿激酶(UK)和阿替普酶(rt-PA)溶栓治疗必须在具有确诊卒中和处理出血并发症能力的医院进行 。不推荐用链激酶(SK)静脉溶栓,易引起出血 。用药过程中出现严重头痛、呕吐和血压急骤升高时,应立即停用尿激酶(UK)或阿替普酶(rt-PA)并进行CT检查 。
B.溶栓适应证:急性缺血性卒中,无昏迷;发病3h内,在MRI指导下可延长至6h;年龄≥18岁; CT未显示低密度病灶,已排除颅内出血;患者本人或家属同意 。
C.绝对禁忌证:TCIA单次发作或迅速好转的卒中以及症状轻微者;病史和体检符合蛛网膜下隙出血;两次降压治疗后Bp仍>185/110mmHg;CT检查发现出血、脑水肿、占位效应、肿瘤和动静脉畸形;患者14天内做过大手术或有创伤,7天内做过动脉穿刺,有活动性内出血等;正在应用抗凝剂或卒中前48h曾用肝素治疗;病史有血液疾病、出血素质、凝血障碍或使用抗凝药物史 。
D.溶栓并发症:梗死灶继发出血:尿激酶(UK)是非选择性纤维蛋白溶解剂,激活血栓及血浆内纤溶酶原,有诱发出血潜在风险,用药后应监测凝血时及凝血酶原时间;溶栓也可导致致命的再灌注损伤和脑水肿;溶栓再闭塞率高达10%~20%,机制不清 。
②动脉溶栓疗法:作为卒中紧急治疗,可在DSA直视下进行超选择介入动脉溶栓 。尿激酶动脉溶栓合用小剂量肝素静脉滴注,可能对出现症状3~6/h的大脑中动脉分布区卒中病人有益 。
(3)脑保护治疗:多种脑保护剂被建议应用,在缺血瀑布启动前用药,可通过降低脑代谢、干预缺血引发细胞毒性机制、减轻缺血性脑损伤 。
包括自由基清除剂(过氧化物歧化酶、巴比妥盐、维生素E和维生素C、21-氨基类固醇等),以及阿片受体阻断药纳洛酮、电压门控性钙通道阻断药、兴奋性氨基酸受体阻断药和镁离子等 。
目前推荐早期(<2h)应用头部或全身亚低温治疗,药物可用胞磷胆碱(胞二磷胆碱)、新型自由基清除剂依达拉奉(edaravone),早期(<4h)10%人血白蛋白、环磷酰胺和秋水仙碱联合应用 。但许多脑保护剂在动物实验有效,临床疗效不佳或无效,仍需足够的证据 。
(4)抗凝治疗:在大多数完全性卒中病例未显示有效,似乎不能影响已发生的卒中过程 。为防止血栓扩展、进展性卒中、溶栓治疗后再闭塞等可以短期应用 。常用药物包括肝素、肝素钙(低分子肝素)及华法林等 。治疗期间应监测凝血时间和凝血酶原时间,须备有维生素K、硫酸鱼精蛋白等拮抗药,处理可能的出血并发症 。
(5)降纤治疗:通过降解血中冻干人纤维蛋白原、增强纤溶系统活性以抑制血栓形成 。可选择的药物包括巴曲酶(Batroxobin)、去纤酶(降纤酶)、安克洛酶(Ancrod)蚓激酶等,巴曲酶首剂10BU,以后隔天5BU,静脉注射,共3~4次,安全性较好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