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河房氏 风水中的清河房屋( 二 )



清河房氏 风水中的清河房屋

文章插图

↑下场口栅子门 。
今日镇中主要有华农街与将军街,前新后古,平行而建,并在将军街首尾两处交汇 。将军街北直南弯,呈“L”状,据说其中还有一个典故 。街道最初建成时取直线,经常遭遇火灾,风水先生说要建成“卧牛型”才利于防火,于是人们将街道南端(牛头处)向着河水,呈牛饮水之势,此后这里就再也未发生火灾 。

清河房氏 风水中的清河房屋

文章插图

↑将军街隐藏在前方高大的建筑中 。河流尽头依稀可见双龙桥 。
街道南北、东柳河旁两端各有一座桥,东北角叫五拱桥,南角叫踏水桥 。踏水桥在“牛头”,因桥上有两个龙头又名双龙桥 。双龙桥桥头有一棵300多年的黄桷树,树根环抱一土地庙 。石碑上刻字为:“有水也认清,无水也认青,去掉青也水,添争便读静;有水也是河,无水也是河,清清河水谁不爱,河水再高不淹街” 。
“牛尾”的五拱桥建于1920年,桥两端各两棵大黄角树,现存一棵 。古人筑屋建桥讲究风水,从这两座桥的位置和布局可以管窥 。

清河房氏 风水中的清河房屋

文章插图

↑踏水桥又名双龙桥,桥中有两处龙形雕塑 。(图片来自网络)

清河房氏 风水中的清河房屋

文章插图



↑五拱桥 。(图片来自网络)
这条老街在民国九年(1920)曾由开明士绅范先级等集资拓宽街道,修茸街面 。民国二十一年(1932)范绍增升任团长衣锦还乡之时,要为家乡百姓做点好事 。因他当年被上海外滩的西式建筑所倾倒,于是带回设计图纸,联合当地乡绅共同捐资,再次改造清河老街,融合希腊建筑风格,建成了中西合璧的老街 。

清河房氏 风水中的清河房屋

文章插图

【清河房氏 风水中的清河房屋】↑改造中的上场口栅子门 。
改造后的老街建筑面积2.9万平方米,占地3.3万平方米 。街道全长385.50米,有街房150间 。条石铺地,两边各108根欧式圆柱通廊(2.25米宽),街房皆为砖木结构一楼一底小青瓦民居 。在底层和二层楼间隔处的圆柱中部均有人物、动物、花草等浅浮雕图案,圆柱顶部饰有雕花边,二楼装有木栏和木窗 。旧时二层楼的通廊是联通的,赶场时男人、女人们分别在下面和上面赶场 。今日二楼均已形成隔断,成为统一的下店上宅形式 。

清河房氏 风水中的清河房屋

文章插图




清河房氏 风水中的清河房屋

文章插图




清河房氏 风水中的清河房屋

文章插图



上街后面旧时有范绍增、范楠轩(范绍增侄儿)两座公馆,为木架穿榫走马转角三层楼建筑,现在为镇政府所在地,早先的建筑已被拆除 。倒是四公里外的柏林镇范南轩所建范氏公馆还保存完好,四合院式二层砖木结构建筑,占地1600平方米,亦有中西结合特色 。

清河房氏 风水中的清河房屋

文章插图

↑柏林镇范氏公馆 。(图片来自网络)
只是范楠轩的结局与范绍增迥然不同,他前期追随过范绍增,后也官至师长,可惜平日作恶多端,并在解放时负隅顽抗,制造暴乱造成解放军死伤数人,最终被镇压,是范绍增亲自执行的枪决 。他生前曾捐建的“楠轩中学”解放后改为“中峰中学”,并且范氏公馆在那个年代得以保全,也算幸事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