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邑市行政区划及历史沿革 山东省昌邑市属于哪个市( 二 )


晋朝,置都昌、下密,初属齐郡,后归北海郡 。怀帝永嘉之乱,都昌被废 。密乡以南地区归淳于县,属城阳郡 。
南北朝,宋(刘宋)置下密,属北海郡 。
北魏复置都昌,增置胶东(括今寒亭区一部分)与下密,三县同属青州北海郡 。
北齐省胶东入下密,徙潍县境内,都昌徙昌乐境 。改属高阳郡 。
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废高阳郡,置东下密于废郡城 。开皇十六年,分置潍州 。东下密(括寒亭区一部分)属之 。大业二年,改属北海郡 。
唐初,置下密 。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增华池(故芙蓉池,今永安村)、訾亭 (今瓦城)、平城(饮马村)三县 。六年,留下密,华池、訾亭、平城皆入北海县 。八年,并下密入北海,属河南道青州 。宋建隆三年(公元962年),析北海唐安乡置昌邑 。初属北海军,乾德三年,军升为京东东路潍州,昌邑仍属之 。
金代,昌邑属山东东路益都府潍州 。
元代,昌邑属山东东西道宣慰司、益都路总管府潍州 。
明初,昌邑属山东布政使司青州府 。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改属莱州府 。洪武十年五月,并昌邑入潍县 。洪武二十二年正月,复置昌邑县,改属莱州府平度州 。
清朝沿袭明制,属山东布政使司莱州府平度州 。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昌邑隶属山东省胶东道 。1925年,改属莱胶道 。1927年撤道,直属山东省 。
1938年2月,日军侵占昌城,国民党县政府迁至旗杆元家 。1939年以后,流亡于平度、高密等地,属山东省第八行政区,后划为十三行政区 。1945年改属第十七行政区 。
1941年1月,昌邑县人民政府在瓦城成立,先后属胶东区西海专区、清河区清东专区 。
1945年8月,日军投降后,分置昌邑、昌南两县,属胶东区西海专区 。同年秋,昌邑县人民政府进驻昌城 。昌南县政府开始设在北孟,1949年秋,迁驻饮马村 。
1950年4月,改属昌潍专区 。1956年4月1日,昌南县归并昌邑县,隶属不变 。1967年,昌潍专区更名为昌潍地区,1981年改为潍坊地区,1983年改为潍坊市 。1994年,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直属山东,暂时由潍坊市代管 。
行政区划
1948年,昌邑县设12个区,辖478个行政村 。
1950年,区改为以序数命名 。
1956年4月,昌南县并入昌邑县,全县划分为14个区,下辖4镇123个乡,856个自然村 。
1958年2月,撤区并乡,全县设21个乡4镇 。
1962年5月,将城关人民公社西南部34个生产大队划出,另立王耨人民公社 。
1964年,析石埠人民公社东部,另立流河人民公社 。
1980年,又从柳疃人民公社分出青乡人民公社,从围子人民公社分出仓街人民公社,从丈岭人民公社分出塔耳堡人民公社 。
1982年,王耨人民公社更名为南逄人民公社 。至此,全县共设城关(73个大队)、南逄(34个大队)、双台(34个大队)、龙池(27个大队)、青乡(28个大队)、柳疃(42个大队)、东冢(37个大队)、夏店(43个大队)、卜庄(47个大队)、仓街(36个大队)、围子(48个大队)、宋庄(38个大队)、石埠(29个大队)、流河(35个大队)、饮马(42个大队)、北孟(51个大队)、岞山(65个大队)、丈岭(48个大队)、塔耳堡(42个大队)19处人民公社,799个大队 。
1983年5月,从岞山公社和丈岭公社划出部分村庄,成立太保庄乡 。同年乡改后,全县改设6镇、14乡 。即:城关、围子、柳疃、石埠、饮马、岞山6镇和南逄、双台、龙池、青乡、东冢、夏店、卜庄、宋庄、仓街、流河、北孟、太保庄、塔耳堡、丈岭14乡 。生产大队复称行政村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