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怎么样看好的风水宝地 安丘风水宝地( 二 )



平原怎么样看好的风水宝地 安丘风水宝地

文章插图
马氏家族,石坊赞助者
庵上马家是清代中晚期安丘当地有名的大户人家 。这样的家族一般都有家谱传世 。家谱一方面反映了家族的兴旺发达,枝繁叶茂;另一方面也是对家族的追溯与家族地位的确认 。庵上马家族谱,流传至今的有马氏第十二世孙马浩基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所修的《安丘寨庄马氏族谱》和第十五世孙马廷实于光绪元年(1875年)所修的《安丘寨庄马氏支谱》 。寨庄即距今天庵上村北2.5公里的马家寨庄村 。通过查阅这两部族谱,可大致了解这个家族的基本发展情况及世祖脉络 。
庵上马家的先祖马仲英,在明朝永乐年间从山西洪洞县迁至安丘,定居寨庄 。经推断,在1403年至1407年之间,庵上马家的祖先马仲英自山西洪洞县移民山东,或许是在去往莱州府的路程中,途经庵上寨庄,遂定居此地 。
此后,马家寨庄繁衍生息,支裔蔓延,家族日益壮大,与庵上石坊有关的马姓人物属于寨庄马氏十一世的第六支 。十二世马宣基生于乾隆二十四年十二月十九日(1760年1月26日),娶妻刘氏,生于乾隆二十四年四月十五日(1759年5月11日),育有两子:马若愚与马若拙 。“若愚”“若拙”这两个名字含有很深的辩证意味,老子《道德经》中就有“大直若屈,大巧若拙”等词句 。从给儿子起名上可以看出马宣基具有相当的文化修养,心境洞彻通达,这两个名字寄托了他对儿子藏智于愚、藏拙于巧处事方式的期望 。确实,马宣基自小跟母亲徐氏相依为命,在传统大家族的人际关系中锻炼了他为人处世的交际能力:既要有原则,又要知变通 。
马家这一支的实力在马宣基时得到了相当发展,这与马宣基的苦心经营分不开,在掌家的30年里,个人能力和家庭实力表现在“支谱”上的两件事上 。一是大儿子马若愚的婚事,儿媳妇是诸城北杏村王翰林家的女儿,作为一个地方家族,与政府官员诗书之家结为亲家,这是一种家族光荣,更是一种实力象征 。通常来说,一般家庭只能在小范围内择亲,只有实力雄厚的大户人家才能跨地域联姻,这表明了马宣基在安丘市南部地区具有较大的活动范围与活动能力 。二是他为自己的母亲徐氏修建了一座贞节牌坊,这其中有对已去世的母亲的纪念,表彰她含辛茹苦地奉亲守节,为支撑家庭的运转所付出的艰辛努力 。在现实层面上,建造牌坊是一种实力象征 。此外,马宣基与刘氏的年寿较长,前者卒于嘉庆十五年九月十五日(1810年10月13日),享年52岁,后者卒于嘉庆十八年三月二十七日(1813年4月27日),享年55岁 。建造牌坊这样的大工程,需要在时间上具有持久的连续性,主持者没有足够长的寿命是不可能完成的,这一点同样体现在马若拙为嫂子王氏建造贞节牌坊的过程中 。
马宣基苦心经营的基业,在马若拙这里发扬光大 。马宣基只娶了一位妻子,马若拙要了五位;同样,马宣基有两个儿子,马若拙有五个 。从这不断地娶妻生子历程中,能够看出马若拙家庭实力的增强,毕竟只有富贵人家才能娶得起这么多的妻室,养得起这么多的人口,子孙满堂又成为家庭绵延、富贵幸福的象征 。
马若拙活了62岁,死于道光二十九年九月十六日(1849年10月31日) 。他必定是一个相当能干的人,使家庭事业兴旺发达,蒸蒸日上,闻名于十里八乡 。在他漫长的人生历程中,最让他得意的是为嫂子王氏建造了一座贞节牌坊——庵上石坊 。
建造牌坊是一项综合工程,它是对建造者社会活动能力与家族财产实力的考验,马若拙正是这项工程的最佳人选 。27岁时(1815年),他的嫂子王氏守节11年后在十一月十一日去世,此时他正值年轻力壮,精力充沛,建造石牌坊使他的能力有了用武之地 。于是,马若拙四处走动,疏通上下关系,宴请工匠,开始了建造牌坊的漫长过程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