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名篇登飞来峰意境深远 诗人王安石登飞来峰的写作背景( 二 )


二、苏轼的《题西林壁》
《题西林壁》——北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苏轼这首诗写于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当时宋神宗皇帝,第四次想要起复苏轼,可是一直遭到“新党”的反对 。于是宋神宗只得动用特权,将苏轼从黄州迁到汝州,担任团练副使 。
苏轼来到江西庐山时,他还不太愿意写诗 。因为李白、张九龄这些人,都曾经写过庐山,而且写得非常好 。面对这些前辈的名篇,苏轼显得有些“胆怯” 。
但是,一路上见到的景物、人和事,让苏轼心情愈发开怀 。后来,他先写了几首诗练笔,等游览到西林寺时,终于写出了著名的《题西林壁》 。
王安石的《登飞来峰》写于29岁时,而苏轼的《题西林壁》则是他47岁时的作品 。当时的苏轼,已经算得上是一个老年人了 。
苏轼把自己在庐山见到的奇景,与自己四十几年来的人生感悟相结合,写出了这一首诗 。他的诗和王安石的诗相比,表面上看起来都是在讲人生哲理,不过在深度上却大不相同 。
苏轼写诗,是认真观察过的,并且亲自用脚丈量过庐山才写的 。而王安石从来没有登上过“千寻塔”,他只是在“借题发挥” 。
因此,有的人一门心思地跑去研究杭州的“飞来峰”到底在哪里?“千寻塔”又在哪里?这就纯属是在搞笑了 。因为这种研究,和王安石诗的本身意境无关联了 。
王安石的诗中包含的道理很浅,看起来很像是唐朝王之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翻版 。不过他着重强调了“浮云”,这证明了他在这29年的生涯中,还是遇到了不少困惑 。

千古名篇登飞来峰意境深远 诗人王安石登飞来峰的写作背景

文章插图
王安石的仕路,在那之前一直都是很顺利的,因此让他困惑的,不应该是有些人说的那种“小人”或者“奸党”,而是他对人生道路的选择 。
苏轼的《题西林壁》中包含了相对深奥的哲学,也许还和王安石有一定的关联 。“乌台诗案”的时候,朝中当权派都想苏轼死,但是王安石却站出来为他说情 。
后来,苏轼和王安石两人之间的恩怨,也因此而化解了 。经过了这种打击,再加上年龄的增长,苏轼对于人和事的看法,自然也就发生了变化 。
有些东西,他从前觉得非黑即白,后来觉得并非如此 。比如说,最初的时候,苏轼对王安石新法的看法,就是想“一竿子打死” 。
刚开始苏轼是坚决不要命也要抵制的,甚至他还曾经两次上书给皇帝,严厉地批评王安石新法,并且还写了很多诗去讽刺王安石 。
可是,后来苏轼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在“元佑党人”上台打击新党的时候,苏轼又站出来反对 。他认为新政自有其好处,不能够“一竿子打死” 。

千古名篇登飞来峰意境深远 诗人王安石登飞来峰的写作背景

文章插图
那么,苏轼的思想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转变呢?这就是因为他学会了像看庐山一样,站在不同的位置,或者跳出原来的地方,再去看问题 。
结语
从道理上讲,苏轼的《题西林壁》比王安石的《登峰造极》更加深刻,且更加具有独创性 。
不过从抒情的角度来说,许多年轻人可能会更加喜欢王安石的《登飞来峰》 。因为他写得明白晓畅,情志飞扬,更能令人振奋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