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鬼门和表鬼门的位置 风水上表鬼门是什么意思( 二 )


如果说陶渊明的辞职是为了追寻远离俗务的田园山林,那刘知几和吴兢的辞职则是为了更好地在政坛之下完成自己的理想,因为政治的黑暗阻碍了他们抱负的施展 。
二人都是在唐代官方修史机构史馆中工作的杰出公务员,曾合作修撰唐睿宗、武则天、唐中宗三朝实录,是志同道合的同事兼好友 。刘知几出身书香门第,儿时父亲为他讲解《古文尚书》,刘知几对其中枯燥的治国之道颇不耐烦,唯独对史书《左传》情有独钟,父亲知其兴趣在史学,便允他通览群史,并引导他阅读和思考古代著名史家的史论,培养他的文史之才 。这造就了少年刘知几超越常人的丰厚学养和敢于质疑的学风,让他在步入仕途后很快就崭露锋芒,成为颇受朝廷器重的史臣 。而小他九岁的吴兢,虽然缺少刘知几得天独厚的家学渊源,但从小立志贯知经史,励志勤学,受到宰相魏元忠、朱敬则的赏识,被推荐到史馆工作,成为刘知几的同事 。
本来,两个热爱史学的青年进入国家权威的历史编修机构,应该是志得意满,踌躇满志,希望在此大展宏图的 。不幸的是,彼时的史馆已不再是干净的学术机构,它已沾染了太多当时官场中不良风气 。监修主管对史官的工作指指点点,要求修成的史书为当权者隐恶扬善,这违背了刘知几、吴兢这样正直史家的心灵底线和著史原则;高层的政治斗争也蔓延到原本清净的史馆中,同僚之间尔虞我诈,庸史之才荒废本职而以钻营升官为务 。如此的乌烟瘴气,让刘知几和吴兢越来越感到不适和厌烦,曾经怀有的治史理想,在这里被压抑、埋没,那支原本应当持公执正的董狐之笔,不得不服从统治者的意志,流淌出隐讳不实的文字 。这般现实让二人绝望,他们回顾自己的出仕生涯,发现竟无一件可圈可点之作,不禁悲愧交加,愤而辞职 。二人都在辞职信中表达了自己掌史多年却一无所成的义愤与无奈,希望能够离开这片污浊的空气,去追求自己曾经干净纯洁的治史理想 。
然而,二人毕竟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朝廷没有批准他们的申请 。刘知几因在辞职信中历数了史馆众多弊病而伤害了某些显贵之人的利益,日子愈加不好过,他索性退而私撰《史通》,完成了中国第一部史学理论的煌煌巨著 。而吴兢,在第一次辞职未被批准之后又三次上表,以父丧为由坚去史职,终获允许 。与此同时,吴兢也和好友刘知几一样,私撰本朝国史以实现自己作为治史者的追求 。他的著作,成为后来编纂《旧唐书》的主要史料来源之一,为后人了解客观真实的唐代历史打开了一扇窗口 。
相比于陶渊明的逃离世俗,刘知几、吴兢的追随理想,明代大清官海瑞的辞职就颇有些赌气的意味 。他因得罪了同僚而遭到弹劾,为自保也为表达不满,愤而告病辞官,但即使是这样的“战略性撤退”,海先生也不忘在辞职书里大发牢骚,痛斥“举朝之士皆妇人也”,把朝官群臣一个不漏地骂了一通 。
海瑞为官历嘉靖、隆庆、万历三朝,是个著名的清官,深受百姓爱戴,却被不少官员豪强所忌惮 。他的这份辞职信《告养病疏》写于隆庆四年(1570),当时,他在应天巡抚任上大力惩治贪官污吏,打击豪绅富户,损害了众多权贵的利益,大家都恨他恨得牙痒痒 。吏科给事中戴凤翔就是这些衔恨于海瑞的人之一,他利用自己主管官员监察的权力,上疏参劾海瑞“沽名乱政、大乖宪体” 。海瑞虽然上了奏折为自己做辩护,但无奈当时他得罪的人太多,趁机落井下石者甚众,朝廷抵不住压力,只好下令改任他为南京粮储 。海瑞无法接受自己正直为民却遭贬黜的现实,索性递了封辞职信,说官场太乱,群臣皆庸,自己身体衰惫,还要回家侍养老母,不跟他们玩了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