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泡玛特正“熄火”,盲盒经济正下落( 三 )


与此同时 , 就泡泡玛特本身的商业模式而言 , 其获得市场的认可主要是基于两点原因:一是人性潜在的那种赌博心理;二是人性潜在的那种好奇心理 , 在这两种心理驱使下 , 就能在短期内获得大众的关注 。 但正是人性中的好奇心理驱使 , 在尝试与体验过之后 , 这种基于好奇心理的激情消费才会很快被厌倦 。 而当一种新的能满足上述这两点要求的新商业模式出现时 , 很快就能取代泡泡玛特 。
事实上 , 当前 , 从泡泡玛特的财报中就能看到危机 , 尽管近利润与业绩都处于高增长 , 但其数据背后已经暗藏危机 , 也就是有效会员的增长已经出现瓶颈 , 而利润的贡献则基本来自于现由的会员 。 截至2021年6月30日 , 其累计注册会员总数增至1141.5万人 , 最近半年增加了401.5万人;不过相比2019年58%的会员复购率 , 当前会员复购率为49% , 有明显下降 。

泡泡玛特正“熄火”,盲盒经济正下落

文章图片
图4/4

如何构建新增长故事?
当前 , 盲盒经济日趋火热 , 而盲盒文化的盛行其实就是利用了部分消费者的赌博心理 , 以及收藏癖好 。
基于人性的赌博心理与收藏心理的商业模式 , 从本质上而言要想让这样的商业模式持续下去 , 就必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如何满足参与者越来越大的赌博心理 , 既然是赌博 , 这种参与者的内心对于赌博总是会有越来越高的期待;二是如何满足泡泡玛特收藏价值的增值 , 也就是说泡泡玛特如何通过这些盲盒的产品来形成一种让这些藏品具有收藏增值、交易的价值 。
实际上 , 这两个问题也是目前摆在泡泡玛特面前的现实困境 。 当然 , 满足参与者越来越大的赌博心理是不现实的 , 监管就在那里 , 并且只会越来越严 。 那么 , 从满足泡泡玛特收藏价值的增值来看 , 泡泡玛特想要构建新增长故事最有效的方式 , 就是构建一个具有强生命力的IP 。
当然 , 构建IP需要强大的文化基础 , 尤其是基于文化产业的IP , 就美国而言 , 目前真正构建成功并实现商业化的也就迪士尼 , 而其他一些基于影视文化IP都还没真正形成强大的商业生态 , 也没有构建出强大的IP粘性 。
反观泡泡玛特 , 目前 , 泡泡玛特头部IP的生命力却逐渐流失 。 作为当红爆款IP ,Molly带来的营收从2020年开始下降 , 收入占比也从2018年的41.6%下降到2021年6月的11.5% , 已被 2020 年发布的 DIMOO 系列超越 。
从2021上半年的IP营收结构看来 , 泡泡玛特头部几大IP的影响力变得较为分散 , Molly的份额已被 DIMOO 和 SKULLPANDA 分走 , 前三名的IP营收较为平均 , 不再是Molly一家独大 。 但这同时也印证了潮玩行业的规律 , 即IP生命周期较短 , 无法靠单一IP躺赢 , 并且营收增长的压力和风险并存 。
显然 , 仅靠头部IP 难以维持营收增长 , 因此 , 泡泡玛特还应逐步孵化出更丰富的IP矩阵 , 并保持持续制造爆款IP的能力 。 但这并不意味着泡泡玛特有持续制造爆款能力 。
目前泡泡玛特运营的IP一共有93个 , 包括12个自有IP、25个独家IP及56个非独家IP 。 除上面提到的Molly和Dimmo , 泡泡玛特还有4个IP收入突破1亿元;其中营收排第三的SKULLPANDA是去年发布的 , 上半年实现收入1.83亿元 。 但以上三大IP均是泡泡玛特收购而来的 , 且其过往也有不少“昙花一现”的IP , 比如 , 一度被视为第二大IP的PUCKY , 在2021年的收入占比就已降至6.1% 。
价格上 , 2021年以来泡泡玛特不少新品发售单价都从原本的59元上涨到了69元 , 涨幅接近20% 。 考虑到其设定的价位区间追求的增长策略是走量 , 而推动购买的直接动力很大部分是二手市场的升值空间 。 但除了下半年新推的Molly大娃出现了二手市场的升值 , 泡泡玛特其余产品炒作的热度却好像已经消退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