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小知识200字左右 科学小知识200字左右( 三 )


多年来 , 关于轴突的主流观点一直是 , 它们具有像慢速电线一样的功能——把电信号放在一端 , 过一会儿 , 它就会从另一端出来 , 基本上没有变化 。如果导线是分支的 , 则信号将通过分支点传播 , 从而将分布在整个轴突主干中 。
近年来 , 科学家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来绘制各种生物的大脑轴突连接图谱 。这项工作的基本假设是 , 电信号通过这些神经元线路可靠地传播 , 因此 , 就像电路示意图一样 , 大脑接线图将告诉我们神经信息流向何处 。但这个假设总是正确的吗?
有一个问题:在发育成熟的、完整的、未麻醉的大脑中 , 动作电位是否可靠地通过高度分支的轴突传播神经信号 , 或者说 , 分支点的动作电位失效是否常见?
当然 , 你会想 , 这是我们已经知道的事情 , 但我们其实真的还没有破解它 。
轴突可以以多种形式出现 , 它们具有与其传导速度相关的不同直径 , 被来自特殊神经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的的髓鞘蛋白包裹的轴突能更快地传导动作电位 。通常 , 单个轴突从神经元的细胞体中出现 , 并且其起始段以多种方式特殊化(最明显的是质膜中的高密度电压敏感性钠通道) , 以产生一个短暂的、定型的电信号 , 叫做动作电位(或尖峰) 。一旦在轴突小丘产生 , 动作电位就会从细胞体向轴突末端传播(它也会通过不同的机制反向传播到胞体和树突 , 但这是以后的事情了) 。当动作电位传播时 , 它们的振幅不会像石头掉在静止池塘里的涟漪那样减小 , 而是会在移动时重新产生峰值振幅 。这是因为 , 在一个聪明的正反馈回路中 , 去极化开放的钠通道允许钠离子流入 , 从而产生更多的去极化 , 并将这种去极化扩散到轴突膜的相邻部分 。当动作电位到达特定区域——活性区时 , 它们会触发一系列生化事件 , 最终导致充满神经递质的囊泡与质膜的概率融合 , 从而将神经递质分子释放到细胞外空间 , 将信号传递给其他神经元(以及一些其他非神经元细胞类型) 。这些活性区既可以位于轴突的最顶端 , 也可以位于“终扣”的结构中 , 或者位于沿轴突长度分布的被称为轴突膨体的充满囊泡的肿胀处 。单个轴突可以有数百个这样的活动区 。
那么 , 关于真正的分支轴突中的动作电位 , 实验向我们展示了什么呢?在无脊椎动物制剂中 , 如水蛭( Yau , 1976)或小龙虾(Smith , 1980) , 答案是复杂的 。轴突分支点失效有时会出现 , 有时则不会 。它更可能发生在动作电位的高频爆发期间 , 而这是被研究的神经元中常见的放电模式 。
在哺乳动物的大脑中 , 有一些实验是在幼年啮齿动物新皮层的脑片(Cox等 , 2000 ;Koester和Sakmann , 2000)或小脑(Foust等 , 2010)或使用分散培养的年轻神经元(Mackenzie 和Murphy , 1998)中进行的 , 显示了动作电位通过轴突分支点的可靠传播 。其他使用哺乳动物海马器官型培养的研究 , 已经使用成对的体细胞记录来推断轴突分支点失效 , 尽管轴突没有被直接记录(Debanne等人 , 1997 ) 。但据我所知 , 我们真正需要解决这个问题的实验 , 关于对成熟的 , 未麻醉的哺乳动物的大脑 , 在其解剖学和神经调节完整的情况下进行测量 , 还没有完成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