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地球2.0”( 三 )


华中科技大学物理学院教授邹远川介绍 , 目前主要的搜寻类地行星计划 , 包括2009年至2013年 ,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使用的开普勒空间望远镜;2018年发射、设计寿命到2020年 , 但目前依然在服役的TESS小型空间望远镜;欧洲航天局在2019年发射、设计使用到2025年的CHEOPS空间望远镜 , “这些都是主要的地外行星发现者 , 但目前还没有探测到一颗真正意义上的另一个地球 。 ”
尽管人类迄今仍未发现一个“地球2.0” , 但科学家们确信“地球2.0”的存在 。 据媒体报道 , 通过开普勒望远镜 , 科学家们在一些较安静亮星周围 , 已经找到了300多个轨道短、但大小与地球类似的固体行星 。
“我们的核心目标 , 是发现位于不同轨道上的大量类地行星样本 , 并寻找‘地球2.0’ , 即那些处于类太阳恒星的宜居带内、大小为0.8到1.25地球半径的行星 。 ”葛健说 , 这些行星很可能是在原恒星气体盘完全消散后 , 碰撞而成 , 因和地球起源类似被称为“亚地球” ,“这些‘亚地球’分布在不同轨道上 , 位于宜居区内的很有可能就有我们一直想搜寻的‘地球2.0’ 。 ”
专家认为 , “地球2.0”项目实施以后 , 将会使人类获得最大的类地行星样本库 , 通过对各类类地行星样本进行深入分析 , 天文学家有望能揭开类地行星和流浪行星的起源之谜 。
在邹远川看来 , “地球2.0”项目经过长时间的观测 , 有望找到质量、体积、轨道周期等各项参数都和地球一致的“姐妹星” , 再利用大型望远镜对该行星进行有针对性的长时间观测(包括成像和光谱观测) , “将是最有可能找到地外生命的方式 。 ”
对此 , 葛健笑称 , 找到类地行星并进一步找到“地球2.0”只是第一步 , “我觉得在我们有生之年 , 找到有生命的系外行星 , 应该说是有可能的 。 ”
寻找“地球2.0”
文章图片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