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作品有哪些 怎么做科普作品( 二 )


“我总是试图用文学的方式表达这样一个生态观念:万物平等 。无论大型生物还是微生物,无论益虫还是害虫,都是大自然的子孙 。”刘虎说,仅仅从人类的利益出发看待动物,反而不利于人类的生存发展 。例如,我们曾试图消灭麻雀,因为麻雀吃人类的粮食 。结果,麻雀数量锐减,虫害泛滥,很多农田绝收 。这是因为物种灭绝会造成生态失衡,人类自然会饱受其害 。刘虎认为,爱护自然,就是爱护我们自己,遵循自然规律,才是人类谋求发展的正途 。
什么样的科普才是好的科普?赵序茅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
在一次讲座中,一位生物老师问赵序茅:“赵博士,你们研究金雕、雪豹有什么用呢?”赵序茅恍然发现,在知识爆炸的时代,以知识为导向的书籍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个体的人不可能穷尽所有知识,如果停留在科普知识的层面,就永远无法走出小众的圈子 。赵序茅开始尝试“升级”自己的写作 。他认为,好的科普要由知识导向转向思维导向,要建立科学的思维、传递科学的观念 。比如,《寂静的春天》一书,通过描述一个美丽乡村的突变,揭示了环境破坏的严重性 。这本书影响非常大,被誉为“现代环境保护运动肇始之作” 。
从普及科学准确的知识到传递万物平等的自然观,这不只是科普作家的一次“写作升级”,更是现代化进程中,人们向自然规律靠近的重要一步 。
3.要有科学知识,更要懂得审美
“中国一定要有自己的科普 。”在张劲硕的思考中,书写自然已不仅是一个科学问题,更是一个人文议题和哲学命题 。
科普的目的是什么?张劲硕说,我们的科普作品不是要告诉孩子们果子狸肉可吃、皮可用,而是要让他们在看到果子狸后,写出一首诗,画出一幅画,引发人们思考“我们与动物有哪些相同与不同” 。同时,我们的科普文字水平也要提升,不应有太多翻译语言 。有好的文字功底,写出的就是科学小品、科学文艺 。张劲硕认为,科普关乎人们的精神层次 。书写自然,要有科学知识,更要懂得审美 。
“推开窗,是一行白鹭上青天;打开门,是两只黄鹂鸣翠柳 。这是古代诗人的生活 。”作为理工男的张劲硕格外喜欢中国古典文学中的自然美以及那些与自然有关的兴发感动 。他说,汉字造字有许多与动植物有关,全唐诗中咏鸟的诗作达数千首 。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就曾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普,表达着中国人对自然美的向往 。
2017年,赵序茅曾写过一本名为《动物知道人性的答案》的科学小品,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观察告诉人们,人类的许多问题都能在动物身上找到答案,同时他也看到了自己在写作中的不足,希望通过更多探索,写好科普文章 。与赵序茅一样,刘虎也认为,无论故事的主人公是白鹿还是幼狮,他既是在书写野生动物,同时也在书写人类 。
“小子何莫学夫诗?”对于先贤两千多年前的发问,张劲硕的解读是,“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就是认识自然之后,让自然美影响我们的语言、影响我们的修辞,用杜鹃啼血来形容人的痛苦,用燕舞莺啼来表达春天的喜悦;“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不只在于积累知识,更关乎涵养性情,不认识果子狸没有关系,但我们却不能不尊重生命、敬畏自然 。从这个角度来看,如何书写自然是一个多层次的问题,因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
本文源自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阅读更多精彩资讯,请下载中国青年报客户端(http://app.cyol.com)
【科普作品有哪些 怎么做科普作品】想看更多好看的小说,请来28读书网,让你从此告别书荒!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