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州陈氏宗祠 梅州陈家祠堂风水之谜图片( 二 )


在“仕于朝也,为忠为良”祖训的浸润下,陈氏子孙出仕后不乏为官清正、爱民如子的清官,有多位去世后得以祀乡贤祠或有当地人民为其立祠 。
陈知柔,南宋理学家 。南宋绍兴十二年(1142年)举进士第四名,授台州判官,任内郡里抓捕了一批海盗,其中有些是被冤枉的,他辨释了40多人,洗脱冤狱,众口称颂他是“陈青天” 。后他又历任建州教授、汀州教授、知循州、知贺州等,均有政绩 。陈知柔后归隐永春蓬壶,著述甚富,有《易本旨》等12部50多卷行世,去世后祀县乡贤祠,朱熹赞其“不降志于秦桧,其经纶事业文章著作,足以风百代” 。
去世后,入祀县乡贤祠的有:陈知柔之侄子陈朴,南宋乾道(1165年—1173年)进士,历官大理寺正、知漳州、知广州兼广东安抚等;陈一新,南宋绍兴元年(1131年)进士,历汀州教授、国子博士、知邵武军;陈嘉谋,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由贡入京试礼部、吏部、内廷,俱第一名,赐立 “廷试第一”牌匾,授湖广道州、均州学正,捐俸赈饥修学 。陈谟,南宋庆元二年(1196年)进士,历官国子正、校书郎、知梅州、知汀州,在多地均有惠政,深受爱戴,当地民众为其立祠 。
尚义敦厚传家清水祖师故里
小姑南山陈氏宗祠大厅有一副明代尚书郑纪题赠的楹联“尚义声名扬北阙,恩荣褒奖到南山”及一块上世纪获颁的匾额,上书“输财卫国”,均是对陈氏族人历代尚义之举的褒扬 。


雷州陈氏宗祠 梅州陈家祠堂风水之谜图片

文章插图
小姑南山陈氏历代科第蝉联


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陈辅30出头就去世了,其妻吴妙然独自抚养四个幼儿,最大的年仅15岁,最小的仍抱在怀里 。她非常能吃苦耐劳,勇于拼搏,勤于女工,家计日渐充裕 。但彼时遭逢天灾,加上虎患,田地荒芜,地方赋税又多,许多无法交税的民众遭到官府的酷刑,民不聊生 。颇有远见、识大局的吴妙然,让大儿子陈德修上京,陈哀状请奏免掉全邑赋税 。皇帝派出钦差查实情况后,予以豁免,至永乐二年拨军屯粮办税,而永屯田始于此也 。阖邑感妈之德而妈不以为功 。
陈辅的孙子陈茂立,和宗族,睦邻里,乐善好施,带头组织募捐修建了云龙桥、盖县堂 。明成化十年甲午(1474年),遇灾荒,他捐米400石,赈济饥民,朝廷敕赐奖谕旌表其为义民 。成化十六年(1480年),陈茂立之子陈乾端,克承父志,再捐6000石净米,助官赈饥,也被旌表为义民,尚书郑纪题赠“尚义声名扬北阙,恩荣褒奖到南山”楹联 。明成化年间,郡守徐源为义民陈茂立及其子陈乾端相继赈饥,于宗祠门前建“尚义坊”(已毁),立“义民”碑 。


雷州陈氏宗祠 梅州陈家祠堂风水之谜图片

文章插图
岵山古厝田园美景(岵山 供图)


陈弘元九世孙陈荣祖,儿时随父陈机持斋诵经,少时出家为僧,法号普足 。他一世以慈善为本,以利物济人为志,修路造桥施医济药,为众祈雨广施善行,坐化于安溪清水岩,由人而佛,佛号清水真人,俗呼清水祖师 。清水祖师先后四次获得宋朝皇帝敕封,每次加封两字,由“昭应大师”累至“昭应广惠慈济善利大师”徽号,现为闽台及东南亚众生供奉的神祇 。
小姑南山陈氏尚义好施的传统,代代相传,时至近代,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永春各界人民热心救国,踊跃捐输,岵山陈氏族人献金五千大银元,获颁“输财卫国”匾额 。
近代,海外陈氏华侨更是秉承尚义传统,爱国爱乡,义举频兴 。小姑南山陈氏族人自明嘉靖廿一年(1642年),就开始到东南亚地区谋生 。现常住岵山的族人仅2万多,而旅居海外的达7万多人,分支台湾台北六张犁的陈肇褒后裔已达1.2万多人 。如今岵山的中小学、幼儿园、老人会址、医院、影剧院、水泥路、桥梁等的兴建,及祖祠、庙宇的修葺,几乎都是旅外陈氏华侨近50年来的捐赠,据不完全统计,迄今捐资总额达上亿元人民币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