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在这个“噪音”无情的时代 , 人们很少能静下心来观看一部时代久远的默片 。 许多人骨子里认为默片是渣画质、枯燥乏味的电影 。 随着电影节和蓝光碟的繁荣 , 经过修复的默片越来越多 , 也越容易被大家看到 。
人们发现 , 默片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 , 让年轻观众看到一个与当下不同的世界——时尚、建筑、生活、文化、艺术、习俗、人际关系和人物个性 , 它们比对着我们现在的生活 , 这其实相当迷人 。
这次 , 国内知名蓝光品牌“碟影传媒”将于3月31日限量发行传奇女星阮玲玉的代表作之一《恋爱与义务》(1931)的修复版蓝光 。 这也是碟影首次涉足中国早期默片 。
文章图片
《恋爱与义务》蓝光截图 ,
阮玲玉与金焰分饰 杨乃凡、 李祖义
阮玲玉作为中国电影史复兴期一位极具代表性的演员 , 在25岁的璀璨年华自杀逝世 , 曾在1930年代的中国影坛引起巨大轰动 。 在她短暂的不足十年的演艺生涯中 , 拍下的影片共计29部 , 但存世的只有9部 。
默片的命运就是如此 , 全球只有不到10%的默片能以完整形式存在着 。 几十年来 , 人们以为《恋爱与义务》的拷贝早已佚失 , 直到1993年才在乌拉圭发现了完整的35mm 硝酸片拷贝 。
随后重新发现的拷贝被送往台北 , 当时就制作了副本 , 后来与意大利博洛尼亚电影修复实验室合作 , 进行了数字修复 。 碟影这张蓝光的修复成果便基于此 。
因为早期拷贝片画质较差 , 粒子本身较粗 , 所以修复是以 4K扫描 , 2K修复与输出的方式 。
文章图片
4K湿片门扫描(黑白) 4K干片门扫描(染色)
这一点 , 在碟影的花絮碟中有非常翔实的修复访谈 , 包括该拷贝为何会流落至乌拉圭?如何由硝酸片一步步数字化的过程 , 还有修复者对老电影的修复理念等 , 有着非常宝贵的学术价值 。
文章图片
修复访谈“失而复得:修复《恋爱与义务》”
文章图片
“修复对比”
修复完好的《恋爱与义务》曾在 第十七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放映过 , 那场放映还有辩士的讲解和钢琴演奏的现场配乐 。 记得当时秦怡老师也坐在台下 , 观看这部由她已故的先生金焰主演的影片 。
《恋爱与义务》改编自波兰裔女作家华罗琛的同名小说 , 是“联华”早期的著名作品之一 , 于1931年公映 。 我们从本片中依稀可以感受到当年“联华”的不菲投资规模和精良制作水准 , 当然还有少女时代阮玲玉的佳人倩影 。
在导演卜万苍充满节奏感的镜头下 , 阮玲玉惟妙惟肖地刻画出主人公 杨乃凡在四个年龄阶段不同的人物状态和心理活动 。
此外 , 影片深刻探讨了男女情感世界中 , 对于恋爱与义务、理智与情感的抉择而产生的冲突 , 当爱情和责任难以两全之时 , 是否还应该不顾一切地去追求爱情呢?这个经典命题如今依旧引人深思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影片之所以能给观众以强烈的情感冲击 , 不单因为它刻画了一段不可能的爱情 , 还因为它与阮玲玉本人的生活十分相似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