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与史前 , 是人类两个大时段的划分 。 符号虽在文明时代也广泛使用 , 但与其在史前的作用与意义明显不同 。
 来源:中国新闻社(CNS1952) 
 作者:文龙杰 徐皇冠 
 全文字数:3553 
 预计阅读时间:11分钟 
  
 
文章图片 
 
 符号对文明的意义不可小觑 , 文明的诸多重要特质体现或蕴藏在史前符号中 。 正如美国学者杜威(John Dewey)在《哲学的改造》中所言:“人由于保存了他以往的经验而与低等动物相区别……因此 , 人不像野生动物那样 , 生活在一个单纯的实在事物的世界中 , 而是生活在一个象征与符号的世界之中 。 ” 
 表达着“追求光明、团结奋进、和谐包容”精神寓意的“四鸟绕日”金箔图案在十七年前被定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 。 诸如此类的符号还有哪些?这些符号如何呈现文明“品格”?对此 , 著名考古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仁湘近日接受中新社“东西问”独家专访 , 畅谈中国史前符号时代及其所体现的“开放”与“包容”文明特质 。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采访人员:一般认为中华文明史最直接的起点是成熟文字的出现 。 近来您在《书写与讲演》中提出“符号时代”的新概念 , 有何具体内涵? 
 王仁湘:史前中国出现了符号 , 这不是新发现 , 也不是新定义 。 但史前符号时代 , 则是一个新概念 。
 史前符号受到许多学者关注 , 但多仅考察“是不是文字” , 或判断“距文字多远” 。 关于符号的诸多本质还未来得及辨识清楚 , 未意识到它们较文字有更重要的意义 。
 现代社会充满各类符号使信息传导变得迅捷 , 人类的行为与思想都感到明显受益 。 在信息社会 , 不能想象若无符号参与 , 将是如何“左右为难” 。
【王仁湘:如何从符号看信仰和中华文明?| 文明根性(三)】但符号并非只属于现代社会 , 它同人类与生俱来 。 当然 , 时代越早 , 符号体系越简单、越直白 。 符号由人类创造 , 是人类的思维产品 , 也是一直伴着人类成长的知识体系 。 史前存在一个专属的符号时代 , 符号也在此时初生 。
 一般认为 , 文字出现是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 。 在史前符号时代 , 符号并不是文字 , 却有准文字意义 , 甚至发挥了比文字更重要的作用 。 文字有形、音、义 , 而符号有形、名、义 , 即有约定的名称无确定的读音 。 史前时代的符号更多具备象征意义 , 并非用于记录语言 。
 文字的出现和文明的形成与符号有关 。 符号时代是文明时代的孕育阶段 。 文明时代到来后 , 符号并没有消亡 , 而是更加蓬勃发展 。
 其实 , 在史前符号时代 , 符号已发展成熟 , 或已有超过文字的意义 。 可以展望 , 关于文明时代及文字标准的定义会发生改变 , 文明史的长度会大大向前延展 。
  
 
文章图片 
 
 中国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表性器物之一、被誉为“中华第一龙”的辽宁“玉猪龙” 。 中新社采访人员 赵莹 摄 
 中新社采访人员:任一符号都具有象征意义 , 符号时代的符号是如何提炼出来的?早期中国流行符号主要有哪些? 
 王仁湘:我所说的符号时代的符号 , 并非指所有符号 , 而是那些辨识度高且流行时空很广的符号 , 如陶器上那些零星的刻画符号都没有计入 。
 符号的提炼 , 是符号创制的关键 , 是形象思维的结果 。 但形象思维并非简单再现事物的形象 , 而是通过想象和联想加工出新形象 , 即能被感知的图形、图像、图式等符号 。 在这个过程中 , 需将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巧妙结合 , “得意忘象”才能完成符号创制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