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22颗卫星 , 分离时会不会碰撞?进入预定轨道飞行时会不会碰撞?……“座椅”有了 , 卫星顺利装进了整流罩 , 但要让这些“乘客”怎样才能安全准确“下车”?设计团队首先要考虑的是卫星近场分离安全性 。
于龙介绍 , 卫星到天上后要离开箭体 , 在这个过程中 , 卫星的动力源和解锁方式会有一些偏差 , 不是想象中的静态安装位置在哪里 , 分离过程中就一定在这个范围内不晃荡 。 某些时候这些小偏差会使得卫星与卫星之间距离缩小 , 威胁到箭体的安全 。
根据卫星的不同分离机构 , 设计团队结合实际卫星布局位置 , 对所有的箭体和卫星偏差进行多轮仿真计算 , 让各卫星之间保留一定的近场分离过程中的动态间隙 , 保证近场分离安全性 。
“卫星数量越多 , 分离出去后在轨道飞行碰撞的风险就越大 , 远场分离安全性也是设计人员需要考虑的重点 。 ”火箭院长八火箭轨道设计师李静琳介绍 , 分离速度、分离方向、分离顺序是影响卫星后续运动轨迹的关键因素 。 但在这次卫星数量如此之多的情况下 , 要在有限的外界分离轨道将22颗卫星错开 , 避免两两卫星之间干涉 , 对设计人员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 。
22颗卫星加上一个火箭末级就是23个分离体 , 为了保证彼此之间分离的安全性 , 设计团队计算分析每一颗卫星运行的轨道参数 , 对23个分离体两两之间的相对距离进行长周期的仿真、观察和考核 , 并根据卫星布局 , 设计分离方案 , 最终采取了12次分离动作 , 依次将22颗卫星逐步分离出去 , 并通过不断调整末级箭体的姿态 , 实现不同卫星的分离方向调整 , 确保各个卫星近远场安全 , 让22颗卫星安心“下车” 。
在分离动作设计过程中 , 设计团队也遇到了重重困难 。 要对23个分离体两两之间的相对距离进行分析 , 计算量非常大 。 同时 , 在火箭调姿过程中 , 为了满足天基可见的要求 , 要保证箭体调姿角度不能过大 , 给设计团队又增加了难度 。
李静琳介绍 , 这是一个相当于多个对象、多种约束、长周期的、需要通过多轮迭代解决的一个优化问题 , 远场分离计算量比以往翻了好几倍 。
面对巨大的计算量 , 设计团队专门研制了一个“多星远场分析工具” 。 “通过采用这个分析工具之后 , 我们通过一次仿真 , 就可以自动完成23个分离体各自的速度位置计算 , 以及两两之间相对位置的计算 , 不仅大幅提高了计算效率 , 而且提高了远场分析的准确性 。 ”李静琳说 。
虚实结合模态试验技术助力新构型首飞
据介绍 , 长征八号运载火箭在充分继承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设计经验的基础上 , 没有开展全箭模态试验 , 是我国首个在研制中基于模块化模态试验结果 , 同时结合虚拟试验给出全箭模态参数的中大型火箭 , 从首飞到新构型发射的圆满成功 , 虚实结合模态试验技术均发挥了重要作用 。
在长征八号运载火箭采用的设计思路中 , 一级和助推沿用了长征七号一级和助推结构 , 二级沿用了长征三号乙三级结构 。 为了实现火箭快速集成研制 , 试验人员在充分利用长七一级/二级飞行/靶场竖立、长七甲一级/二级/三级飞行/靶场竖立、长三乙三级飞行共30余个状态模态试验结果的基础上 , 通过虚实结合——已有试验和仿真分析相结合 , 在不开展全箭模态试验的条件下 , 获取了全箭模态参数 。
航天科技集团一院702所副总师朱曦全指出 , 长八火箭在研制过程中 , 为了获取长八火箭的模态参数 , 为其姿态和导航控制提供重要的设计依据 , 试验团队按照三维动力学建模建立了全箭模型 , 通过长七(长七甲)一级/二级模态试验结果修正得到了芯一级加助推的模型 , 参照长三乙模态结果得到了二级的模型 , 并首次建立了发射平台模型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