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80年代经常与中国女排对决的日本、美国、古巴,到如今风头正劲的各个欧美强队,女排都在与她们“硬碰硬”地较量 。高手如云的赛场上,不仅提高了比赛的水准,也增加了比赛的精彩程度 。
我们举一个例子 。2018年女排世锦赛的半决赛中,中国队与意大利队苦战近两个小时,以2:3遗憾告负 。
比赛双方奉献了一场精彩的比赛,特别是第四局,罕见的打到了31比29(除最后一局外,排球比赛一局中一方要得到25分即可获胜),多少次对手拿到赛点,只要再赢一球即可结束比赛,但中国女排就是不放弃,硬是把胜利在望的意大利拖入决胜局 。
类似这样的比赛场景还有很多 。中国女排的比赛就是这样充满看点,即使是中立的外国观众,也会由衷地为她们鼓掌 。
什么是女排精神
女排精神不是偶然出现,它是如前所述几代中国排球人几经磨难、不断探索、共同缔造的结晶,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由袁伟民和他的团队创建,继任者陈忠和、郎平等教练承上启下,发扬光大,通过训练比赛生活,把它演绎得淋漓尽致,是时势造就英雄,英雄引领时势的必然 。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中国女排初战不利,在预赛中1比3败给美国队,后经过关斩将,一路艰辛,在决赛中又逢东道主 。首局跌宕起伏,在比分14平的关键时刻,袁伟民换上侯玉珠发球,第1个球直接得分,第2个造成我队打探头球,16比14取胜,此后连取两局,以3比0夺冠 。人们赞赏袁伟民的魄力与胆识,也欣赏侯玉珠的沉着与技艺 。这个现象看似偶然,隐藏着事物的必然 。一是侯玉珠身怀绝技 ;二是袁指导知人善任 ;三是美国队本土作战想赢怕输 。具备这三条,才会有连发两球得分的结果 。恩格斯说过 :“有谁曾经不冒一点风险,而打过胜仗?”关键时刻,需要有大无畏的勇气和魄力去冒点风险 。但这种冒险不是莽撞和妄动,而是建立在平时苦练过硬本领的基础上,建立在对队员充分了解和信赖的基础上,建立在对临场双方情势分析的基础上 。
2004年雅典奥运会,陈忠和率队在预赛中以3比0大胜俄罗斯队 。冤家路窄,决赛中又遇老对手,前两局以0比2大比分落后,危在旦夕,经过惊险奋战,连拔三城,才以3比2胜出 。
2016年里约奥运会,郎平带中国女排出师不顺,起步维艰,以小组第四进入淘汰赛,后经披荆斩棘,排除万难,战胜了巴西、塞尔维亚等劲旅而折桂 。这些战例都是技术与精神相互作用的典范,值得后人学习与珍藏 。女排精神不是孤立存在,它依附或植根于相应的技术实力基础之上 。袁伟民在取得“三连冠”后,总结中国女排的技术优势,主要是技术全面,战术多变,高快结合,配合默契 。时任国际排联主席阿科斯塔曾赞赏中国女排的打法代表了当代世界排球发展趋势 。获得这些技术优势,必须依赖于日常训练和比赛中培养出来的刻苦耐劳、意志坚定、顽强拼搏、奋勇进取等优良精神作风作支撑 。
“艺高人胆大,胆大艺愈高”,是对技术与精神辩证关系的精彩解读 。高超技术实力是良好精神因素赖以存在的载体,良好精神因素可以使高超技术实力如虎添翼 。没有实力基础,精神作用有限 ;反之,没有精神支撑,技术实力也难以充分发挥 。因此,物质与精神,技术与作风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缺一不可 。

文章插图
不言而喻,望梅可以止渴,但画饼不能充饥 。良好精神可以带动技术实力发挥,但不能代替技术实力 。马克思指出 :“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 ;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比赛的胜败较量主要是通过发挥技术实力去实现的,技术实力的对抗只能用技术实力去攻破 。然而,良好精神一旦武装了运动员,就会产生强大的技术力量,使其更好地发挥威力 。
- 新衣服有刺鼻的味道怎么去除
- 怎样称大象的重量有几种方法
- 门神有哪些人物
- 黄河有多长有多少千米
- 北欧四国是哪些国家
- 蒙古和内蒙古有什么区别
- 衣服有汗臭味怎么去除妙招
- 月饼有什么口味的
- 六大思维能力是哪六种
- 浙江有名的风水大师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