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珂赛特 。 芳玎的私生女珂赛特 , 以及巴黎流浪儿伽弗洛什则是“黑暗使儿童羸弱”的表现 。 珂赛特童年受德纳第夫妇所压迫的生活和在修道院的晦暗的生活 , 使她性格软弱 。 如果没有冉阿让的照顾 , 珂赛特的生活也将是有个悲惨的结局 。 雨果让冉阿让遇到了芳玎 , 使芳玎离开了社会底层的生活 , 又让冉阿让遇到了珂赛特 , 使这个可怜的私生女摆脱了德纳第夫妇的魔爪 , 拥有了个安逸的 , 还比较舒适的生活 。 尽管只是一瞥 , 我们仍然从珂赛特童年的生活中体验到了被压迫的酸辛 。 作为寄放的她 , 在看到德纳第夫妇的儿女们玩布娃娃时只能玩玩自己的破布和小刀 , 连碰碰德纳第夫妇儿女的娃娃都要遭到挨打;才几岁的她 , 却几乎要做德纳第夫妇所开的客栈的所有工作;在寒冬腊月 , 她还要穿着薄薄的衣服走几里路去打水……她是一瞥 , 而作者对巴黎流浪儿伽弗洛什的描写则是让我们看清楚了在那个社会中儿童的凄惨生活 。 伽弗洛什在下雨时躲在广场的雕像肚子里避雨 , 在公园喷水池边捞“上等公民”吃了一口的蛋糕充饥……由于机智他才得以在巴黎社会的暗流中生存下来 , 成长起来 。 由于对社会的反抗他参加了巴黎起义 , 与安灼拉 , 公白飞等起义者一同革命、战斗 , 最终在革命中丧生 。 不 , 不是丧生 , 就如同雨果在书中说的 , “这孩子的伟大灵魂飞升了” 。 他终于摆脱了悲惨的流浪生活 , 他的灵魂一定是闪闪发亮的雕像 。
雨果反对资产阶级的压迫 。 他相信这种压迫是造成人类社会苦难的核心原因 , 他认为只有推翻这种阶级制度 , 这种黑暗的制度 , 才能使人的生活真正光明 。 巴黎起义的描写 , 则是对推翻资产阶级压迫的行动写照 。 还有滑铁卢战役的描写 。 至少3万字的战役描写 , 清楚的讲述了滑铁卢战役的全貌 。 有人认为这没有必要 , 可是我认为雨果用如此多的篇幅来描写滑铁卢战役是有他的目的的 。 拿破仑建立的法兰西第一帝国虽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形国家 , 可它却是反对贵族 , 反对资产主义的国家 。 雨果描写这个国家的消亡 , 表现了他对那种黑暗社会的痛恨和对新的 , 民主的社会的建立的希望 。 可惜滑铁卢战役却以法国的失败而告终 , 雨果所痛恨的资产阶级的压迫又回到了法国社会中 , 继续着吃人的行为 。 推翻这个社会 , 需要人民的反抗 。 雨果在后篇写的巴黎起义 , 则表现了这种反抗 。 安灼拉 , 公白飞 , 费伊 , 博须埃 , 库费拉克 , 马伯夫老爹还有于什卢大妈都是社会的工人 , 农民 。 他们也是社会底层的人 , 但他们有着推翻这个社会的心 。 在这次起义中他们勇往直前 , 无所畏惧 , 与黑暗社会做殊死的斗争 , 付出了自己的一切 。 还有一些人 , 那些大名鼎鼎的 , 甚至是旧军界的人士 , 答应参加起义并用荣誉做保证的人士 , 却没有出现在革命的战斗中 。 对他们 , 雨果的评价是“有些人遵守荣誉的信条 , 就像观望星体 , 隔着十分遥远的距离 。 ”
这部小说也集中地体现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 雨果认为 , 世界上存在两种法律:高级的法律是仁慈和爱 , 它可以杜绝罪恶 , 唤起良知 , 进而改革社会拯救人类;低级法律是刑罚 , 它依靠惩治只能加深犯罪 。 前者的体现者为米里哀主教 , 他用道德感化和博爱唤醒了冉阿让的良知 , 使他成了真正的人;而后者的代表警官沙威 , 则如鹰犬一般跟踪冉阿让 , 迫害孤女寡母 , 如同冷血的动物 , 他最后的精神崩溃投河自尽 , 表现了现存法律在崇高道德面前的渺小、虚弱及它的破产 。 只有崇高的道德 , 才是社会上的真正的“法律” 。 用这种“法律” , 才能改造人的灵魂 , 让它成为崇高圣洁的灵魂 。 正是获得了这种“法律”的改造 , 冉阿让才会在最后放走了一直追捕他的警探沙威 。 而不是杀死他 。 这是冉阿让精神的升华 , 是雨果《悲惨世界》的升华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