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费1000万,滴滴成立一家传媒公司( 二 )


纵观下来 , 阿里影业去年至今参与投资的几部电影在票房与口碑上均获得了不俗的战绩 , 而这也直接体现在阿里影业的财报之中 , 截至今年3月底 , 阿里影业营收同比增长9% , 净亏损同比大幅缩窄近80% 。
天生的互联网基因让各大互联网企业拥有了与影视投资行业老兵同场竞技的实力 , 大数据、技术、发行渠道就是他们敢于入场、甚至是敢于跨界入场的底气 。
一次冒险之旅
入场要做好亏损的准备
值得注意的是 , 低风险并不意味着完全没有风险 。
如阿里一般拥有足够多的钱、分散在足够多的电影上 , 广撒网必然多敛鱼 , 两相平衡之后 , 收获更多的还是盈利 , 但只是投资单片 , 风险相对而言其实并不小——据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统计 , 今年上半年国产电影票房前50名中 , 共13部影片实现盈利 , 4部持平 , 而其中的33部则出现了亏损的状况 。
事实上 , 互联网企业资本的大举入场 , 虽让影视行业一度迎来烈火烹油的繁荣景象 , 但同时也抬高了影视作品的盈利风险 。 从今年下半年票房口碑双向滑坡的《上海堡垒》中就可看出 , 投资越高 , 盈利风险也就相应越大 , 上海堡垒虽然最终票房也过了亿级 , 但相比于3亿的制作成本 , 投资人可谓输的血本无归 。
有业内人士就曾将2014年到2016年中国电影市场票房增幅的断崖式下跌归因于互联网企业的大举进场 , “高额票补无以为继 , 普通消费者回归消费理性 , 对影片的挑剔程度回升 。 ”
回顾阿里影业与腾讯影业当年主投的首部电影《摆渡人》和《少年》 , 均因内容上的失利遭遇了口碑与票房的双重惨败 , 这其中暴露的是互联网企业在影视投资上的短板——虽拥有大数据技术、发行渠道上的优势 , 但互联网企业由于进场时间较短 , 对于作品内容的把控尚不成熟 , 而如今观众对于影视作品最看重的部分恰恰也正是内容 , 明星效应与特效炫技也无法弥补故事内容上的缺失 。
对于如今刚入场的滴滴而言 , 在没有如阿里影业、腾讯影业一般雄厚的资本实力与流量资源的情况下 , 影视投资尤其需要慎之又慎 , 仅凭作为互联网企业的技术自信 , 并不足以支撑其在影视行业平稳的走下去 。
不过有业界人士建议 , 入场初期滴滴可以从网络电影、网剧等门槛较低、宽容性较高的网生内容出发 , 积累经验、降低风险 , 之后逐步过渡到大小荧幕的投资与制作 。
本文源自投资界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