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势碾压《欢乐喜剧人》,豆瓣评分8.0的《一年一度喜剧大赛》凭什么?( 二 )


常言道:不破不立 。 《一年一度喜剧大赛》则主打“新喜剧”概念 , 以节奏更快的“素描喜剧(sketch)”为主要表演形式 , 要求演员在短时间内高能持续地输出作品与笑料 , 内容更侧重点子和创意的玩法 , 而非戏剧与故事的演绎 , 可针对一个情节不断升级 , 玩出花样 。 这种“短平快”的模式无疑能更契合快节奏时代下观众的观看习惯 , 击中笑点变得更为容易 。 在这点上 , 和近年来崛起的脱口秀形式可以说是异曲同工 。

强势碾压《欢乐喜剧人》,豆瓣评分8.0的《一年一度喜剧大赛》凭什么?

文章插图

在内容方面 , 可以在节目中很明显地看到一些小众的喜剧类型 , 除了上文提及的素描喜剧 , 还有漫才、狗坨子、默剧、音乐剧等 , 都通过短小精悍的作品演绎 , 一一呈现到了观众眼前 。 如《这个杀手不大冷》 , 就在作品融入了高级的音乐剧质感 , 《空手道高手》之中还有添加了默剧色彩与口技表演 , 这些都给人带来了诸多意料之外的观看体验 , 从而一改观众单一的认知 , 将喜剧背后暗藏的“百花盛景” , 放到舞台上纷纷绽放 。
强势碾压《欢乐喜剧人》,豆瓣评分8.0的《一年一度喜剧大赛》凭什么?

文章插图

强势碾压《欢乐喜剧人》,豆瓣评分8.0的《一年一度喜剧大赛》凭什么?

文章插图

无论是短平快的模式 , 还是多元融合的内容 , 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让观众“笑” 。 正如节目打出的slogan:没心没肺 , 快乐加倍 。 除了简单直接的哈哈大笑 , 喜剧其实又是一面镜子 , 可以照出这个世界的样子 。 在轮番上演的节目中 , 许多人看到了拖延症的真实生活、父母辈的情感表达、互联网的满满套路…不禁直呼快把监控拆掉 。 这种对时事的精准洞察 , 对生活的深入剖析 , 加上不怕针砭时弊的“胆大妄为” , 无疑是激发年轻观众共鸣的关键 。
强势碾压《欢乐喜剧人》,豆瓣评分8.0的《一年一度喜剧大赛》凭什么?

文章插图

当然 , 这些赢得口碑与收视的制胜优势 , 还得靠背后团队来一手掌控 。 看似名不见经传的米未文化 , 此前就打出过《奇葩说》和《乐队的夏天》两张综艺王牌 , 此次进军喜剧圈 , 在节目形式创新和对年轻受众喜好的把控上 , 都有不俗的实力支撑 。
而一众陌生的新演员面孔 , 也基本上都是各类喜剧领域中的低调实力派 , 作为赖声川“上剧场”麾下主力将的宗俊涛和杨雨光 , 拥有多场春晚舞台经验的蒋诗萌 , 被誉为“中国默剧之光”的王梓…相比发挥不稳的流量明星 , 或是千篇一律的喜剧大咖 , 他们为舞台表演带来了专业性与惊喜感的双重加持 。
强势碾压《欢乐喜剧人》,豆瓣评分8.0的《一年一度喜剧大赛》凭什么?

文章插图

此外 , 不同于常规竞演综艺对台前表演的集中聚焦 , 《一年一度喜剧大赛》还在极力放大幕后编剧对于喜剧的价值 , 无论是作品字幕的体现 , 还是编剧理念表达的环节设置 , 或是点名称赞的镜头展示 , 都在凸显演员+编剧的共创实力 , 这也更激发了编剧的创作积极性 , 最终反作用于节目的呈现 , 起到正向的推动和循环 。
强势碾压《欢乐喜剧人》,豆瓣评分8.0的《一年一度喜剧大赛》凭什么?

文章插图

探索边界 , 《一年一度喜剧大赛》对行业有何深思?目前 , 《一年一度喜剧大赛》在市场中的热度还在持续发酵 , 这不仅让节目赚得个名利双收 , 也为喜剧人才与行业的发展带来更多机会与思考 。
当前的喜剧行业 , 面临着极大的人才断层困境 , 为人熟知的那几个优质演员基本人均年龄40+ , 年轻一辈一直难以冒出头 。 《一年一度喜剧大赛》的打造 , 无疑给这些默默耕耘已久的“新喜剧人” , 以及在行业内难以拥有姓名的编剧创作者们 , 都提供了一展锋芒的机会 , 也为行业的流动与更迭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