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剧的底色是悬疑,《扬名立万》导演刘循子墨:把最后一环的创作交给观众( 二 )


喜剧的底色是悬疑,《扬名立万》导演刘循子墨:把最后一环的创作交给观众

文章插图

在故事的构建上, 电影剧本提供了密集的反转, 小到对人物的设定, 大到对整个事件的立意, 都是一个不断往上翻的酣畅过程 。 表面上, 《扬名立万》编织了一张密室血案谜网, 但这个凶案的特殊之处在于, 并不存在传统的“推凶”环节, 凶手从一开始就在明处, 从凶案现场束手就擒, 到为电影拍摄现身说法 。 众“玩家”大多时间只是去还原“凶手为什么杀人以及为何留在现场”的动机 。 这样的设定昭示着, 这部“剧本杀电影”的重点不在传统的推理解谜, 而是更看重谜案之上厚重的社会剖析、人性探讨, 从表面的本格推理最终走向了社会派推理 。
局中局, 戏中戏, 环环相扣, 每个人背后都有故事, 每个人背后都有真相 。 被选中的电影人, 虽然表面看似光鲜, 但却都有“郁郁不得志”的过往 。 男一号李家辉, 从小报采访人员到编剧, 正直、聪明, 对真相的好奇和探索几经痴迷, 但太过于宁折不屈所以混得不好;导演郑千里, 虽然非常迎合资本市场, 但却是“烂片之王”, 输了观众也输了前程;老戏骨关静年, 曾经的“默片之王”, 当红时趾高气扬, 过气后到处求人;漂亮女明星苏梦蝶, 曾经红极一时, 美貌有目共睹, 演技却频遭诟病, 还被外界吐槽“演员莫名蹿红, 那一定是在其他地方下了功夫”, 随后嫁入香港豪门, 谁知豪门外强中干, 不得不抛头露面再次复出接戏;武王陈小达, 虽是好莱坞的武打演员, 却只是替打, 永远只有被挨打的份儿……
正是这么一群满是“缺点”的失意的人, 看似胆小怕事, 却最终成为了正义使者 。 这种看似矛盾的人物性格, 用刘循子墨印象深刻的某一句观众评论来形容想必最恰当不过, “这帮人为了自己, 不惜把别人推进粪坑 。 但如果他们低头一看, 脚下不是粪坑, 而是万丈深渊, 他们会骂一句街, 然后一把拉住对方, 怕对方掉下去 。 我觉得他们这帮人都是这样的人 。 ”
喜剧的底色是悬疑,《扬名立万》导演刘循子墨:把最后一环的创作交给观众

文章插图

我们不禁发问:为何会选择在民国时期?“因为民国时期够魔幻”, 这是刘循子墨给出的回答, “民国时期特别吸引人的点, 在于它鱼龙混杂, 派别林立, 任何在现代社会看似荒诞的事情, 在民国时期都变得不那么荒诞了 。 ”
整部影片中, 有两个情节深深触动到刘循子墨内心最柔软的部分 。 “第一个情节是这群电影人从别墅逃出来, 站在在草地上, 当时我在片场的时候看那一刻的戏时, 竟然流下了眼泪 。 ”回想起当时的情景, 他觉得有些“丢人”, 但却情不自禁, “那场戏表现得太好了, 这帮电影人作为普通人的那种关爱, 那种无助, 那种愤怒, 那种委屈, 完全被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 第二处情节, 相信大家也能猜想到:当影片在越南上映后, 李家辉在影片现场看到夜莺并拼命追赶她, 最终却没有去搭住夜莺的肩膀, 那一刻也很美 。 ”
喜剧是点缀, 悬疑是底色纯喜剧?还是纯悬疑剧?《扬名立万》都不是 。
平日里喜爱犯罪、悬疑题材的刘循子墨, 自然不忘在自己的荧幕处女作中注入几分悬疑的神秘色彩 。 被锁上的“密室”, 去而复返的凶手, 现场痕迹与案件记录大相径庭, 让剧本的演变成了不受控制的破案现场 。 这是《扬名立万》的悬疑设定 。
而在此之中, 结合了独到的“刘式”喜剧元素, 运用大量巧妙的艺术手法, 以颇具网感的文学性和诙谐幽默的风格, 让整部影片笑点不断, 如脱口秀一般频繁“抛梗”, 让人大呼过瘾 。 那句 “我喊他爸, 他打我马, 这样对吗”的周杰伦歌曲梗瞬间引发哄堂爆笑 。 将悬疑与喜剧结合得恰到好处, 让影片的喜剧部分充满波折, 又让它的悬疑部分夹杂着幽默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