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克伯格的景观社会( 二 )


能够使政客们将Facebook看作一个类似国家形态的敌对势力, 光有强大盈利能力不够 。 破坏选举、干预民主、隐私泄露……这些黑历史在Facebook那儿或许指向了扎克伯格早期某句口号 。
公司胜于国家 。
此前据《纽约时报》报道, Facebook还考虑组建一个立法机构, 职责涉及选举相关事务(政治偏见、政治广告、外国干涉) 。
如果按照西方一位历史学家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对国家的定义, 国家不是由边界定义而是由想象力定义, Facebook完全有成为国家的条件 。 民族主义的产生就是基于一种想象共同体, 这种概念使得同一个民族的人即使不在一片土地上, 只要在同一种文化之下就可以引为自己人 。
社交媒体为寻找同盟者建立起了良好条件, 当这群同盟者壮大到一定程度, 就具备了产生意识形态的基础条件之一 。
英国当代传播学者G·默多克和戈尔丁(1974)认为, 媒体是组织生产和销售商品、发布广告的途径, 它们通过传播“关于经济与政治机构的思想”, 也产生一个“意识形态维度” 。
新的意识形态会对应新的社会形态, 景观社会正是这样一种虚妄却又现实的预示 。
二、符号化的个体在景观社会里, 工人与产品、生产者、非劳动时间都发生了分离, 分离是景观发生的现实社会基础 。
所谓工人与产品分离, 即人类所处的生活已经成为了自己的产品;生产者之间的直接交往也被分离, 人们只需要通过互联网、各种虚拟技术就能实现某种意义上的交互;非劳动时间被分离, 简单来说就是除了劳动时间以外的闲暇时间也处于被奴役和被动中 。
当消费社会进入互联网技术空前繁盛的阶段, 人们的距离表面上看是被拉近了, 实则是在走入另一阶段的疏离与隔绝 。
Facebook将世界上千千万万原本终生都可能无交集的人联系到一起, 将原本就有交集的人符号化放到同一个场景里 。
表面的个性化和自由有时候是另一场阶级统治的陷阱 。
这是一个偏爱图像不信实物, 偏爱复制本忽视原稿, 偏爱表象不顾现实的时代 。
社交媒体上的一切都由复刻现实生活而来, 有几分类似柏拉图的模仿说, 匠人模仿真实无论如何惟妙惟肖, 都不能代表真实本身 。 元宇宙背后的所有先进技术, 归根到底都是建立在复刻现实的基础上 。
和模仿说不同, 这里没有完全贬低复刻技术的意思, 事实上, 景观的出现使得人们从痛苦的现实的脱离出来 。
在一个虚拟的世界里, 人们总是想象某个物体在某个地方有一个完美的原型, 并不断地去模仿它, 这种自我想象使得大家开始自我设限 。
大家一开始察觉不到这种限制, 只会认为社交媒体是另一个更加自由的世界 。
一旦进入网络空间, 人们可能会产生各种想法, 比如挑战企业权力、去除政府权威、改变我们衰老且痛苦的文明的文化基础 。
人们察觉不到的一个事实是在进入以Facebook为名的国度中以后, 现实的“人”就消失了 。
脱离了实体以后被符号化的人, 更利于统一化管理和操控, Facebook在几次有名的舆论操纵事件中已经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
Facebook的确早已超脱了社交媒体原本的意义 。 尤其在2019年, Facebook宣布发布区块链Libra项目提到无国界货币开始, 一手政治一手经济的格局便已齐备 。
抛开传播学一般将媒介视作工具的概念, 媒体不是技术而是技术社会系统, 元宇宙是一个更加完备的技术社会系统 。
扎克伯格在追求一个虚拟的完整世界, 和《美丽新世界》里一样, 人类进入一个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世界以后, 国别消失, 统治更加方便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