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常见的21个裂缝通病总结全了( 三 )


7、楼板上吊装、运输、堆放材料、构件时 , 应采取措施 , 减轻对楼板的冲击 。 外架采用悬挑外架时 , 对布设悬挑工字钢的楼板 , 应进行强度、刚度及局部承载验算 。
8、混凝土浇筑时 , 严禁采用钢管等物料在楼板上压制敷设水平管线的管槽 。 如楼板内预埋水平管发生漏埋、错埋 , 不得随意在板上剔槽敷管 , 应在装饰层内综合布设 。
9、严格控制现浇板的厚度和现浇板中钢筋保护层的厚度 。 阳台、雨蓬等悬挑现浇板负弯矩钢筋下面 , 应设置间距不大于500mm的钢筋保护支架 , 在浇筑混凝土时 , 保证钢筋不位移 。 楼板负筋宜采用通长钢筋马凳筋确保保护层厚度 , 底筋宜采用细石砼保护层 。
10、楼板混凝土浇筑前 , 必须搭设可靠的施工平台、人行走道 , 施工中应派专人护理钢筋 , 确保钢筋位置符合要求 , 并设专人移动操作马道 。
11、在混凝土浇筑完毕后的12h以内 , 对混凝土加以覆盖和保湿养护 , 用塑料布覆盖养护 , 应全面将混凝土盖严 , 并保持塑料布内有凝结水 。
12、楼板内预埋水平线管的直径不应大于板厚的1/3 , 并置于板底层钢筋之上 。 板内线管预埋宜避免交叉 , 确需交叉时应设接线盒 。
13、楼板泵管、测量孔洞等应采用圆锥形 , 上部比下部大30mm;不宜采用方形 , 避免楼板受力后出现应力集中 , 板中微裂缝沿孔洞四角延伸 。
三、填充墙裂缝篇
填充墙裂缝的七种形式及原因
1相接处裂缝
表现形式:混凝土构件与砌体不同材料相接处出现裂缝 。
形成原因:砌体拉结筋设置不符合设计要求 , 墙面抹灰前未设置钢丝网等抗裂加强层 。
2、梁底裂缝
表现形式:梁底砌体顶部封山处开裂 。
形成原因:墙体砌筑完成后立即进行封山施工 , 砌体灰缝未完成沉降 , 砂浆和砌体材料未完成收缩 。
3、砌体干缩裂缝
表现形式:砌体材料收缩开裂 。
形成原因:水泥制品类砌体材料养护时间不够 , 蒸压类砌体材料静养时间不够或上墙时含水率过高 。
4、门窗洞侧裂缝
表现形式:门、窗洞边开裂 。
形成原因:门窗洞边墙体长度过少 , 未采用钢筋混凝土代替或未设置构造柱封边 , 也可能是墙体下梁绕度过大或基础不均沉降所致 。
5、施工洞周裂缝
表现形式:施工洞等后填洞口补砌接槎处出现裂缝 。
形成原因:后填洞口两侧未预留拉结筋 , 施工时接槎处未清理干净 , 也可能未对砌体浇水湿润 。
6、配电箱体处开裂
表现形式:砌体内配电等箱体处墙体开裂 。
形成原因:箱体预留洞未设过梁或压顶梁造成该处墙体整体性被削弱且未进行加强处理 。
7、线管预埋裂缝
表现形式:墙面沿预埋线管出现裂缝 。
形成原因:开槽预埋管线砂浆补修未与埋管同步进行 , 并且未设置钢丝网加强处理
填充墙裂缝防治措施
1、非烧结砌体材料进场时 , 其龄期不得小于7天 。 运输、存放时应采取防雨、防水措施 。
2、砌筑砂浆应采用中、粗砂 , 严禁使用山砂和混合粉 。
3、砌体结构砌筑完成后宜60d再抹灰 , 并不少于30d 。
4、加气砼砌块砂浆砌筑时 , 灰缝厚度应为10~15mm , 粘接剂砌筑时 , 灰缝厚度应为3~5mm 。 其他砌体水平灰缝和竖向灰缝的厚度宜为10mm , 不应小于8mm , 不应大于12mm 。
5、不同基体材料交接处应采取钉钢丝网等抗裂措施 。 钢丝网与不同基体的搭接宽度每边不小于150㎜ 。 钢丝网片的网孔尺寸为10mm×10mm , 其钢丝直径不应小于0.9mm , 应采用热镀锌电焊钢丝网 。 钢丝网应用钢钉或保温钉固定 , 间距不大于300mm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