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非遗文化有哪些 甘肃省十大著名国家非遗名录( 二 )



5、甘肃剪纸

甘肃剪纸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品, 是北方剪纸一种, 尤其以庆阳和镇原两地为最, 其风格比陕北和吕梁等地的剪纸更加古朴、简练, 其文化内涵也更为具有图腾的意味 。 甘肃剪纸中的庆阳剪纸、会宁剪纸分别于2008年、2011年、2014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而瓜州剪纸、通渭剪纸、敦煌剪纸、华池剪纸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 其中, 庆阳剪纸彰显着农耕文明的主线, 体现着黄土高原文化的原始、质朴和刚毅、达观的性格;会宁剪纸主要表现在花卉草木、飞禽走兽、文学戏曲人物和当代现实生活等题材方面, 想象丰富、亦庄亦谐 。 庆阳剪纸、会宁剪纸、定西剪纸与蔚县剪纸、广东剪纸、安塞剪纸等一道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6、热贡艺术·甘南藏族唐卡

热贡艺术是主要流传于青海、甘肃、西藏、四川等藏族地区的民间传统美术, 主要指绘画(藏语称唐卡)、壁画、泥塑、堆绣、木雕、建筑彩绘、民族图案、沙画艺术等佛教造型艺术, 是藏传佛教的重要艺术流派, 也是甘肃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 热贡艺术于2005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 甘肃热贡艺术中尤其以甘南藏族唐卡、天祝唐卡最为著名, 分别于2008年、2021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其中, 甘南藏族唐卡构图别致, 画面不受真实时空的限制, 还可以巧妙利用变形的山石、祥云、花卉等图案将复杂的情节内容自然分割开来, 形成既独立又连贯的传奇故事画面, 新颖别致, 生动有趣 。

7、兰州牛肉面制作技艺

兰州拉面, 即兰州牛肉面, 又称兰州清汤牛肉面, 是中国十大面条之一, 是风靡全国的甘肃兰州地区风味小吃, 它以“汤镜者清, 肉烂者香, 面细者精”的独特风味和“一清二白三红四绿五黄”, 一清、二白、三红、四绿、五黄, 赢得了国内乃至全世界顾客的好评, 并被中国烹饪协会评为三大中式快餐之一, 被中国烹饪协会评选为“中国地域十大名小吃”, 还被中国旅游协会评选为“中国金牌旅游小吃”, 是甘肃省乃至中国走向世界的一张响亮的美食名片 。 而兰州牛肉面制作技艺于2021年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成为甘肃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

8、洮砚制作技艺

洮砚与广东端砚、安徽歙砚、澄泥砚齐名, 并称中国四大名砚, 以其石色碧绿、雅丽珍奇、质坚而细、晶莹如玉、扣之无声、呵之可出水珠、发墨快而不损毫、储墨久而不干涸的特点饮誉海内外, 历来为宫廷雅室的珍品, 文人墨客的瑰宝, 馈赠亲友的佳礼, 是甘肃著名的传统工艺品 。 而洮砚制作技艺于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也是甘肃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 洮砚制作创始于唐, 盛行于宋明清, 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 。 洮砚造型主要分规矩形砚和自然形砚两种, 砚体由墨池、水池和砚盖三部分构成, 经选料、制坯、透空、精雕、上光等十几道工序手工制作而成 。 雕刻以透雕和浮雕为主, 辅以线雕、圆雕等多种手法, 图案造型古雅, 美观大方 。

9、陇剧

陇剧, 原名陇东道情, 是甘肃省独有传统戏曲艺术, 是流传在甘肃东部地区的皮影戏, 也是甘肃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 陇剧起源于汉代的道情说唱, 扎根于陇东的渔鼓道情, 逐渐吸收了当地民间音乐营养, 增加二股弦等乐器, 衍化为皮影唱腔音乐, 1958年搬上舞台, 1959年正式命名为陇剧 。 唱腔为板式、曲牌、麻黄的结合体, 分花音和伤音, 花音明快活泼, 悦耳动听, 伤音抒情委婉, 清扬幽雅, 尤以麻黄最富特色, 一唱众和, 气氛热烈, 有“一句一簧, 两句一帮”之说 。 特色乐器有陇胡、唢呐、渔鼓、水梆子, 表演融入皮影侧身造型美, 舞台美术借鉴皮影镂空、彩绘、装饰手法及旦角高髻燕尾头饰等, 形成独特风格 。 陇剧于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