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身体上最重要的部分是哪里?( 三 )


5.肝与脾:肝藏血 , 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而生血 。如脾虚影响血的生成 , 可导致肝血不足 , 出现头晕、目眩、视物不清等 。肝喜条达而恶抑郁 , 若肝气郁结 , 横逆犯脾 , 可出现腹痛、腹泻等 。
6.肝与肺:肝之经脉贯脂而上注于肺 , 二者有一定联系 , 肝气升发 , 肺气肃降 , 关系到人体气机的升降运行 。若肝气上逆 , 肺失肃降 , 可见胸闷喘促 。肝火犯肺 , 又可见胸胁痛、于咳或痰中带血等症 。
7.肝与肾:肾藏精 , 肝藏血 , 肝血需要依赖肾精的滋养 , 肾精又需肝皿不断的补充 , 两者是互相依存 , 互相资生 。肾精不足 , 可导致肝血亏虚 。反之 , 肝血亏虚 , 又可影响肾精的生成 。若肾阴不足 , 肝失滋养 , 可引起肝阴不足 , 导致肝阳偏亢或肝风内动的证候 , 如眩晕、耳鸣、震颤、麻木、抽搐等 。
8.肺与脾:脾将水谷的精气上输于肺 , 与肺吸入的精气相结合 , 而成宗气(又称肺气) 。肺气的强弱与脾的运化精微有关 , 故脾气旺则肺气充 。由脾虚影响到肺时 , 可见食少、懒言、便搪、咳嗽等症 。临床上常用“补脾益肺”的方法去zhi疗 。又如患慢性咳嗽 , 痰多稀白 , 容易咳出 , 体倦食少等症 , 病证虽然在肺 , 而病本则在于脾 , 必须用 “健脾燥湿化痰”的方法 , 才能收效 。所谓“肺为贮痰之器 , 脾为生痰之源” , 这些都是体现脾与肺的关系 。
9l脾与肾:脾阳依靠肾阳的温养 , 才能发挥运化作用 。肾阳不足 , 可使脾阳虚弱 , 运化失常 , 则出现黎明泄泻 , 食谷不化等症 。反之 , 若脾阳虚衰 , 亦可导致肾阳不足 , 出现腰滕废冷、水肿等 。
10.肺与肾:肺主肃降 , 通调水道 , 使水液下归于肾 。肾主水液 , 经肾阳的蒸化 , 使清中之清 , 上归于肺 , 依靠脾阳的运化 , 共同完成水液代谢的功能 。肺、脾、肾三脏 , 一脏功能失调 , 均可引起水液媚留而发生水肿 。肺主呼吸 , 肾主纳气 , 两脏有协同维持人身气机出入升降的功能 。
[腑与腑之间的关系]
六腑是传导饮食物的器官 , 它们既分工又协作 , 共同完成饮食物的受纳、消化、吸收、传导和排泄过程 。如胆的疏泄胆汁 , 助胃化食;胃的受纳腐熟 , 消化水谷;小肠的承受吸收 , 分清泌浊;大肠的吸收水分和传导糟粕;膀腕贮存和排泄尿液;三焦是水液升降排泄的主要通道等等 , 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密切 , 其中一腑功能失常 , 或发生病变 , 都足以影响饮食物的传化 , 所以说六腑是泻而不藏 , 以通为用 。
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脏与腑是表里互相配合的 , 一脏配一腑 , 脏属阴为里 , 腑属阳为表 。脏腑的表里是由经络来联系 , 即脏的经脉络于腑 , 腑的经脉络于脏 , 彼此经气相通 , 互相作用 , 因此脏与腑在病变上能够互相影响 , 互相传变 。
脏腑表里关系是:心与小肠相表里;肝与胆相表里;脾与胃相表里;肺与大肠相表里;肾与膀肮相表里;心包与三焦相表里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