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入厕图,文明入厕宣传图( 二 )


为什么公共厕所大部分是先经过女厕所再到男厕所?女士优先 , 女士比较憋不住尿;男士进过女厕会微微一硬 , 就不容易尿在外面 , 比较卫生
开头是一对男女遇到厕所然后女的叫男进去厕所里在中国厕所史上 , 古代也很重视公共厕所的建设 。 公厕何时分出男厕女厕的?
图:徐州狮子山西汉楚王墓中“厕所” , 一旁扶手前还有铁质拉手 , 方便年老体弱者如厕 。
早期公厕多建在道路旁
——先秦民厕“垣高十二尺以上”
不必讳言 , 厕所与食堂一样 , 是人们每天都要去的地方 。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称 , “厕 , 清也 。 ”意思是 , 厕所是清除污物的地方 。 厕所有公厕和私厕之分 , 学术界有一种观点 , 最先出现的应该是公厕 , 而非私厕 。 公厕 , 又叫官厕 , 中国最早的一种公厕 , 是建于道路旁边的厕所 , 即所谓“路厕” 。
《周礼·天官》中有这样的记载 , “宫人 , 掌王之六寝之修 , 为其井匽 , 除其不蠲 , 去其恶臭 。 ”这句话的大概意思是 , 宫人专门负责给周王打扫房间卫生 , 建厕所 , 清除不洁之物 , 消除臭气 。
所谓“匽” , 就是古代的厕所 , 它又称“偃” 。 依东汉学者郑玄注解 , 匽 , 就是路厕 。 清代学者王念孙则认为 , “井匽”是隐蔽的厕所 。 这两种解释其实并不矛盾 , 即便建在路边的厕所 , 也是讲究隐蔽的 , 最简单要有一道围墙做拦挡屏障 , 不然有伤风化 , 成何体统?
先秦时代的公厕有具体的选址和建筑标准 。 《墨子·旗帜》中称 , “于道之外为屏 , 三十步而为之圜 , 高丈 。 为民溷 , 垣高十二尺以上 。 ”所谓“屏” , 就是围墙作厕;“溷” , 则是古人对厕所的另一种叫法 。
墨子生活年代的公厕 , 应该是一种标准化厕所 , 规格统一:围墙周长“三十步” , 越过了40米;高一丈 , 超过了2.3米 。 这是供军人使用的厕所 , 如果是民厕 , 围墙增高 , 达一丈二 , 越过了2.7米 。 厕所有这么高的围墙 , 想偷窥是很困难的 , 可见中国古人很有心 , 充分考虑到了隐私保护 。
从“民溷”一说中还可知道 , 古代厕所除了建在路边 , 还流行建在猪圈附近 。 “溷” , 即猪圈旁边的厕所 , 这种厕所选址理念古今通用 。 《汉书·刘旦传》记载 , 燕剌王刘旦在谋夺皇位失败前 , 从家里厕所中跑出了一大群猪 , 被视为“凶兆” , 凶兆背后反映的 , 是厕所与猪圈建在一起的社会风俗 。
图:河南永城芒砀山西汉梁孝王墓内“水冲式厕所”
汉代已有水冲式座厕所
——“颇与今日之洋茅厕相类”
《墨子》中所记 , 仅是古代一个时期厕所外部规划情况 , 对于内部设计、粪坑形状等信息 , 并没有交代 。 从史料上看 , 周代时的厕所内已设漏井 , 秽物可自然落下池内 , 近代学者尚秉和在《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厕溷》就此认为 , 周代的厕所“颇与今日之洋茅厕相类” 。
这个说法有稽可查 , 并非虚言 。 西汉司马迁《史记·万石君传》(卷一百零三)中 , 有这样的记载:汉初大臣万石君之子石建 , 当官后 , 每次休假回家看望老父亲 , 必先去佣人的房间询问父亲的情况 , 并“取亲中裙厕牏 , 身自浣涤” 。
这里的“厕牏” , 系一种将木头中间凿空 , 以盛粪便的亵器 , 其具体结构和功能与与现代马桶类似 。 石建亲自给老父亲洗内衣 , 涮马桶 , 而不让仆人动手 , 可见他是一种大孝子 。
现代考古已发现了不少古代厕所 。 在河南商丘芒砀山梁孝王刘武墓中 , 便发现了一处卫生间 , 房间里有一套完整的石质座便器 , 可以用水冲洗 。 此厕距离2000多年 , 被认为是中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水冲式厕所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