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馆陶县「河北馆陶县吕文贤吕文志」( 二 )


记得采纳啊
馆陶县在哪 河北省邯郸市馆陶县(guan tao)馆陶县位于河北省东南部 , 地处冀鲁豫接壤区 , 依傍蜿蜒流淌的卫运河 , 与山东省冠县、临清市隔河相望 。 东距济南150公里 , 西距邯郸75公里 , 北距北京420公里 。 全县辖4乡4镇277个行政村 , 总面积456.3平方公里 , 总人口29.3万人 , 其中农业人口27万人 。 近年来 , 先后获得“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全国计划生育先进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县”、“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示范县”等30余项国家、省级荣誉 。 馆陶县位于华北平原南部 , 河北省南端偏东 , 地处东经115°06’至115°40’ , 北纬36°27’至 36°47’ , 东以卫运河为界与山东省冠县、临清市毗邻 , 西与广平、曲周、邱县接壤 , 南靠大名县 , 北连临西县 。 地势西南高 , 东北低 。 地形为西南东北狭长地带 , 地面平坦 , 境域南北长40公里 , 东西宽13公里 , 全县辖4镇4乡277个行政村 , 总面积456.3平方公里 , 总人口29.9万人 。 馆陶县城位于县中南部东边 , 卫运河西岸 。
馆陶县位于冀鲁两省交界地带 , 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 交通便利 , 106国道和309国道在境内交汇 , 北通北京、南至广州、东连荣城、西达兰州 。 邯(郸)济(南)铁路横贯东西 , 该线可由邯郸直达聊城 , 担负着邯郸至聊城及其沿线的货物运输任务 , 也是西煤东运的主要通道之一 。 济(南)馆(陶)高速公路直达县城 , 京(北京)开(封)高速正在规划实施 。 届时 , 馆陶将形成两条国道、两条高速、一条铁路纵横通过、沟通南北、连接东西的大交通格局 。

河北馆陶县「河北馆陶县吕文贤吕文志」

文章插图
河北馆陶县馆陶古为冀州地 , 春秋时代为晋国的冠氏邑(即今山东冠县东古城) , 战国时代属赵国 , 到了秦时则属东郡管辖 。 西汉平帝二年(公元二年)设置馆陶县 , 当时属魏郡;到三国、魏晋时期 , 属阳平郡;十六国后赵(也叫石赵)时 , 将阳平郡迁入馆陶县城 , 但馆陶县仍属阳平郡管辖;到了北魏、北齐、北周时期 , 还属阳平郡 。 北周大象二年(公元580年) , 阳平郡置屯州 , 馆陶县遂属屯州管辖 。 隋朝开皇初 , 废阳平郡 , 大业二年(公元606年) , 废州 。 从此馆陶县由原来的县城(即今山东冠县东古城)北徙四十里于北馆陶为馆陶县驻地(即今山东冠县北馆陶镇) 。 此时 , 改属魏州 。 次年 , 魏州改属武阳郡 , 馆陶仍属武阳郡 。 唐朝初 , 又属魏州 , 到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复置屯州 , 馆陶属屯州 。 到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废屯州 , 馆陶县又归属魏州 。 天宝元年(公元742年)魏郡又改为魏州 , 馆陶县又属魏州 。 大历七年(公元772年)馆陶县曾改名永济县 , 不久又复故名 。 宋朝建隆四年(公元963年) , 复置永济县于馆陶 , 即在原来的馆陶县分置永济县 。 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降永济县为镇 , 并入馆陶县 , 属大名府 。 金代因之 。 元朝属中书省东平路;至元二年(公元1266年)遥属濮州 。 明朝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七月 , 馆陶县改属山东布政使司东昌府 , 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三月 , 废县 , 不久即复县 , 仍属东昌府 。 弘治二年(公元1489年) , 改属临清州 。 清朝属东昌府 。 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 , 东昌府废 , 改属济西道;民国三年9公元1914年) , 济西道更名东临道 , 馆陶县属东临道 , 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 , 废道 , 直隶于山东省政府;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 , 属山东聊城专区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