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传说「七夕节传说简短些」( 六 )


七夕乞巧的应节食品 , 以巧果最为出名 。 巧果又名“乞巧果子” , 款式极多 。 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 。 《东京梦华录》中称之为“笑厌儿”、“果食花样” , 图样则有捺香、方胜等 。 宋朝时 , 街市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 , 巧果的做法是:先将白糖放在锅中熔为糖浆 , 然后和入面粉、芝麻 , 拌匀后摊在案上捍薄 , 晾凉后用刀切为长方块 , 最后折为梭形巧果胚 , 入油炸至金黄即成 。 手巧的女子 , 还会捏塑出各种与七夕传说有关的花样 。
此外 , 乞巧时用的瓜果也有多种变化:或将瓜果雕成奇花异鸟 , 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图案;此种瓜果称为“花瓜” 。
直到今日 , 七夕仍是一个富有浪漫色彩传统节日 。 但不少习俗活动已弱化或消失 , 惟有象征忠贞爱情的牛郎织女的传说 , 一直流传民间 。
七夕节的诗词
古诗十九首之一
(汉)佚名
迢迢牵牛星 , 皎皎河汉女 。
纤纤摸素手 , 札札弄机杼 。
终日不成章 , 泣涕零如雨 。
【七夕节传说「七夕节传说简短些」】河汉清且浅 , 相去复几许 。
盈盈一水间 , 脉脉不得语 。
七夕
(五代·后唐)杨璞
未会牵牛意若何 , 须邀织女弄金梭 。
年年乞与人间巧 , 不道人间巧已多 。
七夕
(唐)权德舆
今日云骈渡鹊桥 , 应非脉脉与迢迢 。
家人竟喜开妆镜 , 月下穿针拜九宵 。
七夕
(唐)徐凝
一道鹊桥横渺渺 , 千声玉佩过玲玲 。
别离还有经年客 , 怅望不如河鼓星 。
关于七夕的传说七夕的由来与传说
七夕乞巧 , 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 , 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 , 人俱习之”的记载 , 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 后来的唐宋诗词中 , 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 , 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 , 七夕宫娥乞巧忙” 。 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 , 宫女们各自乞巧 , 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 , 代代延续 。
宋元之际 , 七夕乞巧相当隆重 , 京城中还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 , 世人称为乞巧市 。 宋罗烨、金盈之辑《醉翁谈录》说:“七夕 , 潘楼前买卖乞巧物 。 自七月一日 , 车马嗔咽 , 至七夕前三日 , 车马不通行 , 相次壅遏 , 不复得出 , 至夜方散 。 ”在这里 , 从乞巧市购买乞巧物的盛况 , 就可以推知当时七夕乞巧节的热闹景象 。 人们从七月初一就开始办置乞巧物品 , 乞巧市上车水马龙、人流如潮 , 到了临近七夕的时日、乞巧市上简直成了人的海洋 , 车马难行 , 观其风情 , 似乎不亚于最盛大的节日--春节 , 说明乞巧节是古人最为喜欢的节日之一 。
关于牛郎织女的传说
七夕节始终和牛郎织女的传说相连 , 这是一个很美丽的 , 千古流传的爱情故事 , 成为我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 。
相传在很早以前 , 南阳城西牛家庄里有个聪明.忠厚的小伙子 , 父母早亡 , 只好跟着哥哥嫂子度日 , 嫂子马氏为人狠毒 , 经常虐待他 , 逼他干很多的活 , 一年秋天 , 嫂子逼他去放牛 , 给他九头牛 , 却让他等有了十头牛时才能回家 , 牛郎无奈只好赶着牛出了村 。
牛郎独自一人赶着牛进了山 , 在草深林密的山上 , 他坐在树下伤心 , 不知道何时才能赶着十头牛回家 , 这时 , 有位须发皆白的老人出现在他的面前 , 问他为何伤心 , 当得知他的遭遇后 , 笑着对他说:“别难过 , 在伏牛山里有一头病倒的老牛 , 你去好好喂养它 , 等老牛病好以后 , 你就可以赶着它回家了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