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作封门村-焦作封门村真的闹鬼吗( 三 )


从地理位置来看:古代把地理位置险要、易守难攻的地方称为风门 。 也称为玄关、风门坳等名称 。
从阴阳学说来看:古人认为 , 东南90度的整个方位是最吉祥的区域 , 这一区域称为“风门” 。 清代蒋大鸿著录《阳宅天元五歌》经云:『更有风门通八气 , 墙空屋阙皆难避 , 若遇祥风福顿增 , 若遇杀风殃立生 。 』风门 , 指宅外四面八方 , 空缺而有风来之处 , 曰门者 , 非真有其门 , 如墙空屋阙处 , 有风来者即是 , 此指近宅之客屋而言 , 非本身之主屋也 。
根据以上诸多释义内容 , 结合考察队测量“风门村”地理位置和布局来看 , 基本上确定 , “风门村”是以地理险要、风水八卦来定名的 。
封门村 历史推断 风门催 履行路线考察队从《沁阳史志》了解到 , 沁阳市(原为县)位于太行山南麓 , 东邻博爱 , 西接济源 , 南毗温、孟二县 , 北界山西晋城 。 夏为覃怀首邑 , 属冀州;商代属京畿;纣时封鄂侯于邗 , 其地为邗国 。 秦汉称河内郡 , 明清设怀庆府 。
根据以上记载 , 早在夏代 , 沁阳就是豫西一个经济、商茂中心 。 而山西晋城毗邻沁阳 , 受其影响 , 其经济与文化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 即使远在深山 , 也会有所涉及 。
在对“风门村”考察期间 , 让考察队比较意外和惊喜的是 , “风门村”的三座庙宇中的一座竟然敬奉的是一对身着官装的男女石雕像 , 雕像男左女右 , 显现威严端庄的坐立形态 。 其左边为一怒目圆睁的武将 , 右边中间端立的是一位文官 , 文官左为一夜叉 , 右为一侍女 。 从其着装上推测 , 应属于宋、明年代服饰 。
考察队随后又翻阅查证宋、明两代服饰特点 。 明装与唐装相比 , 在于衣裙比例的明显倒置 , 由上衣短下裳长 , 逐渐拉长上装 , 缩短露裙的长度 。 衣领也从宋代的对领蜕变成以圆领为主 。 最突出的特点是以前襟的纽扣代替了几千年来的带结 。 但是纽扣并非始于明代 , 从元代的辫线袄子腰围部分曾经见到过钉纽扣的形式 。 纽扣的使用也是一种变革 , 体现着时代的进步 。 另外理学盛行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服装风格 。
明代女装上衣是三领窄袖 , 身长三尺 , 露裙二、三寸 。 当时扬州流行一种新式样:女衫长二尺八寸 , 袖子宽一尺二寸 , 外护袖镶锦绣 , 冬季镶貂狐皮 。 裙装在明代初年用色偏向浅淡 。 裙褶十分盛行 , 有细密褶纹 , 也有大褶纹 。 褶纹装饰十分讲究 。 有的还将整块缎料用手工做成细褶纹 , 取名"百褶裙" , 一种二十四褶裙取名"玉裙" 。 明代服用此式较为普遍 , 它的形状宛如一条长长的彩色挂带 , 每条霞帔宽三寸二分 , 长五尺七寸 , 服用时绕过脖颈 , 披挂在胸前 , 由于下端垂有金或玉石的坠子 , 因此越发显得高贵 。
明代士人服饰 明代圆领大袖衫为儒士所穿的服饰 , 与其他官吏一样 , 都有详细的制度 。 如“生员 衫 , 用玉色布绢为之 , 宽袖皂缘 , 皂条软巾垂带 。 凡举人监者 , 不变所服 。 ”这是从江苏扬州明墓出土的一套士人服饰 。 在当时被称为“直裰” , 或称“直身” , 〈〈儒林外史〉〉里的士人 , 就多穿这种服装 。
明代官吏朝服与公服 戴乌纱幞头、穿织金蟒袍的官吏 。 明代文武官员服饰主要有朝服、祭服、公服、常服、赐服等 。 蟒袍是一种皇帝的赐服 , 穿蟒袍要戴玉带 。 蟒袍与皇帝所穿的龙衮服相似 , 本不在官服之列 , 而是明朝内使监宦官、宰辅蒙恩特赏的赐服 。 获得这类赐服被认为是极大的荣宠 。
因“风门村”雕像历史久远 , 加之保护的不太完善 , 侵蚀的较为严重 , 无法判断人物的身份 。 同时 , 我们只能隐约看出正座男士胸前应有文案 , 并从其服装和官帽上判断其身份应该为一官员 。 但是 , 为什么“风门村”居民不敬奉神仙却敬奉一对官员夫妻?据我们了解和专家介绍 , 类似这样的事情 , 应该是宗庙祭祀才有的形式 。 而且 , 在我们进入之前 , 就听说“风门村”曾经是一位官员隐居的地方 。 虽然我们已经无法继续去考证这些事实 , 但从种种迹象表明 , “风门村”的确有一段曾经不平凡的故事 , 从下面将要介绍的内容来看 , 建立这个村庄的应该是一位有一定管理能力和文化修养的人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