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如何贴-对联如何贴上下联( 二 )


二是按因果关系分 。 “因”为上联,“果”为下联.比如“方向正确城乡富 , 政策英明衣食丰”,因为只有“城乡富”这个“因”,才会有“衣食丰”这个“果” 。
三是按时间先后分 。 时间在前为上联 , 时间在后为下联 。 比如“风送莺歌辞旧岁 , 雪伴梅香迎新春” 。 “辞旧岁”在前 , “迎新春”在后 。
四是按空间范围分 。 一般是小者在前 , 大者在后 。 比如“勤俭持家家道昌 , 团结建国国事兴” 。 这副春联中的“国”比“家”大,所以“家”在前,“国”在后 。
3、特别注意 , 传统的对联是右为上左为下,即横批是自右向左读 。 而当今有的横批是从左至右读的 , 那么贴对联的位置就不能顾及门的上下首了 , 要调换过来才对 。
对联怎么贴 , 如何分左右 , 对联的正确贴法?首先要区分门的上下首 。 在面对大门时 , 右手方向为上首 , 左手方向为下首 。 贴对联时上联贴上首 , 下联贴下首 。
其次是区分春联的上下联 。 一般有以下四种区分方法:一是按音调平仄分 。 春联比较讲究音调平仄 , 上联最后一个字为仄音 , 下联最后一个字应是平声 。
如何张贴对联面对贴对联的地方 , 自己的右手边贴上联 , 左手边贴下联 。
如果有横批:横批首字边贴上联 , 横批尾字边贴下联 。
上联尾字是仄声(三声、四声) , 下联尾字是平声(一声、二声) 。
————————————
对联又称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等 , 是一种对偶文学 , 起源于桃符 。 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 。 言简意深 , 对仗工整 , 平仄协调 , 字数相同 , 结构相同 , 是中文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 。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
春节时挂的对联叫春联 , 办喜事的对联叫庆联 。
对联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 , 一般不需要押韵(律诗中的对偶句才需要押韵) 。
春联源远流长 , 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 。 他在寝室门板桃符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 , 嘉节号长春" , 谓文"题桃符"(见《蜀梼杌》) , 这要算中国最早的对联 , 也是第一副春联 。 此说的根据是清代楹联学家梁章钜《楹联丛话》引《蜀梼杌》 , 但据《楹联概说》考证 , 梁章钜在引用时将"以其词工"改为"以其词非工" , 《蜀梼杌》原文认为该联是辛寅逊而非孟昶所作 。 宋代不同史料对此说法不一 , 还有将作者归为孟昶儿子的 。 因而这副春联作者到底是谁 , 仍是个悬案 。
骈文与律诗是对联的两大直接源头 。 对联在自身发展过程中 , 又吸收了古体诗、散文、词曲等的特点 。 因而对联所用句式 , 除了律诗句式、骈文句式外 , 还有古体诗句式、散文句式、仿词曲句式 。 不同句式适用格律不同、宽严不同 。 其中律诗句式平仄要求最严 , 古体诗句式则除了对句末平仄有要求 , 其他位置平仄不拘 。
对联的要求
对联文字长短不一 , 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 。 对联形式多样 , 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 。 但不管何类对联 , 使用何种形式 , 都必须具备以下特点:
1. 要字数相等 , 断句一致 。 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 , 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 , 不多不少 。
2. 要/平/仄相合 , 音调和谐 。 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 , 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 , 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
3. 要词性相对 , 位置相同 。 一般称为「虚对虚 , 实对实」 , 就是名词对名词 , 动词对动词 , 形容词对形容词 , 数量词对数量词 , 副词对副词 , 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