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游天姥吟留别注释及翻译 梦游天姥吟留别原文及翻译( 二 )


——《白话文学史》第十二章
你同意胡适的看法吗?我们看两则补充资料,结合他的人生经历和政治理想再来做判断 。
补充资料:
1、李白的人生经历
1)读书与蜀中游历期:5岁-25岁 饱读诗书,24岁开始出游
2)壮游与求仕期:26岁-42岁 李白不屑参加科举,希望通过漫游求得引荐的机会 。
3)长安三年入仕期:42岁-44岁 天宝元年经人推荐,召入长安,供奉翰林 。后因自恃太高,受排挤,赐金放还 。
4)再次游历期:44岁-55岁 离开长安,再次漫游,广结好友,热衷于求仙访道 。
5)安史之乱期:55岁-62岁 安史乱后,白隐居庐山 。后做了永王李璘的幕僚 。肃宗以逆反镇压永王,白以“附逆”罪长流夜郎 。玄宗还都,大赦天下,得还 。62岁,死于当涂,一说患腐胁疾而死,一说是因醉入水捞月而死 。
2、李白的政治理想
“……不屈己,不干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区宇大定,海县清一……然后浮五湖,戏沧洲 。” ——《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
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 。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 。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 。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古风》其十
结合李白的经历和他的理想抱负,我们会发现李白一生并不是只想着潇洒自在,他是希望能有一番作为的,甚至在他临死之前都希望能够有所成就 。当然他不是为了功名,而是怀着辅佐君王“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理想,希望可以向鲁仲连那样,功成名就后隐退 。
李白一生都在天真地做这个“梦”,他渴望自己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他凭着一身的才华和自信闯进大唐的皇宫,结果却不是辅佐朝政,而是文娱后宫 。他被现实撞得一鼻子灰 。他的潇洒、不羁都是最后固守的尊严和底线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世人只看到他的狂傲,却没看到他喊得那么声嘶力竭,无可奈何 。生命在最困顿的时候才会发出反抗的强音,他的洒脱建立在他作为一个士人不得志的辛酸悲苦之上 。一个极为自信和自尊的人,他对于现实的屈辱会有更强烈的感知,才会有来自内心更强烈的呼喊 。梦境也有着他在仕途不达的现实面前潜意识的挣扎痕迹 。“诗歌憎命达”,一句穿越千古的名句背后会是一个灵魂、一个生命所承受的重量 。他的这一喊,振聋发聩,喊出了千百年读书人憋在心里的愤懑 。而他敢喊,是因为他是李白!他背后站的是有海纳百川气象的盛唐!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