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从军行》发端者为王宏、崔融,集大成者为高适、岑参 。他们用七言歌行的诗体形式,且有意识吸收了宫体诗写景细腻、情思浓郁的风格,创造出一种博大的情境和积蓄磅礴的气势,以此抒发深挚的感怀,其意象运用更为丰富多彩,手法也更加灵活多变 。

文章插图
▲高适
高适的《燕歌行》“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犹如交响乐章中急管繁弦之间加上了悠扬舒缓、情思缠绵的主题变奏,为一味 豪壮刚健的边塞诗平添几分风光旖旎的韵味和缠绵多情,变得更加抒情而感人 。盛唐《从军行》不再聚焦于征行过程的全面叙写,而是由从军征戍的苦辛和远离家乡的心灵与情感的折磨落笔,展开对战争的反思与批判 。
唐代《从军行》也出现了七言绝句的范式,这种范式以李白和王昌龄为典型代表 。王昌龄的《从军行》写道: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李白则写出“|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

文章插图
▲高适
王昌龄以富有气势与力度的干戈意象,衬托所向披靡战无不胜的征战将士,营造惨烈的沙场征战场景,表现沉雄自负的个性气质;李白写的虽然是战争的失败,然而战败后的将军仍然能够“突营射杀呼延将”,虽败犹荣,体现了盛唐时代自信豪迈的精神 。
王昌龄的组诗《从军行》超越具体的战事写实,提炼概括最具表现力和感染力的征戍感怀与体验,写出了边塞征戍带给将士们的心灵体验与精神痛苦,使得他的《从军行》有很高的艺术概括力,是诗人对边塞战争进行深入思考的结果,摆脱了“从军苦”主题,重在表现人的精神与心灵体验 。

文章插图
▲王昌龄
以王昌龄的“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为例,一个秋日的黄昏,征人独坐边城,面对傍晚的暮云,听着凄凉笛曲,产生了无尽的思乡之愁 。诗人不再突出 边关如何苦寒难耐,而是运用黄昏、高楼、笛曲、秋风等意象的交相映衬,抒发征人怀乡思归的不尽边愁 。
如此写边塞征战,才真正 超越人的外在肉体的苦寒而深入到心灵深处,写出了征戍行为的深层体验 。
中晚唐时期诗人创作的《从军行》数量最多,内容上与初盛唐时《从军行》“述军旅苦辛”有些转变,在表现征战题材时,加上了封侯无望、功不受赏的悲慨主题 。“不有封侯相,徒负幽并客”、“李陵甘此没,惆怅汉公卿”,充满了郁积着悲慨之气 。

文章插图
▲王昌龄
刘长卿的《从军行六首》中,第一首写陷入围困的无奈,第二首说功不受赏,第三首抒怀乡之愁,第四首述白首归乡的凄惨与悲凉,第五首诉赏罚不明,最后写人们对边塞征戍的怅惘与无奈 。这组诗中充满了厌战思想的主调 。
中晚唐诗人的《从军行》普遍缺乏盛唐诗人那种胸襟怀抱和昂扬向上的时代精神,缺乏初盛唐诗歌的磅礴气势和感人至深的艺术力量 。除去表现厌战思乡主题外,内容上也缺少新意 。
唐代之后,乐府诗创作式微,宋元明清四代诗人的创作基本没有突破汉唐《从军行》的艺术范式 。可以说,唐朝之后,诗坛再无《从军行》 。
- 送李端古诗翻译赏析 送李端卢纶赏析
- 《竹里馆》 王维 竹里馆王维拼音版
- 林黛玉的生命绝唱 葬花吟赏析100字
- 原宿女神 原宿Eva
- 怪物猎人边境g好玩吗 怪物猎人边境G
- 暗黑破坏神3官网注册 暗黑破坏神3账号注册
- 《甄嬛传》中的丫鬟流朱,你怎么评价她?
- 关于大暑的诗句 大暑的诗句古诗有哪些
- 有没有什么爱情心理学分析的书?
-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主要内容是什么?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