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传节选文言文翻译 文天祥传文言文翻译( 二 )


吾亦知其然也 。第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无一人一骑入关者,吾深恨于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如此则社稷犹可保也 。(出自《宋史·文天祥传》)
文天祥的意思是说,他自己也知道此行是羊入虎口,但国家为难自己无人出头,他要以身殉国,来唤醒天下民众 。
文天祥带兵大声疾呼,他要号召天下人参与保家卫国,他要呐喊,他要以身殉国 。
文天祥出发了……
二、一个摇摇欲坠的朝堂文天祥带着人马从赣州一路赶往临安,半路上逐渐有人加入他的队伍,很快他的队伍达到了上万人,但这些人毫无作战经验,在苏虞桥,文天祥遭遇了蒙古兵,双方短兵相接,文天祥的上万士卒惨败,文天祥只得率领残兵败将退往余杭 。
几天后,文天祥来到临安城外,他拿出朝廷的诏书,请求入城 。文天祥的要求,被宰相陈宜中拒绝了,在陈宜中看来,文天祥带着这帮乌合之众,压根起不到作用 。而且,文天祥越要抗敌,就显得陈宜中越怂 。
直到蒙古兵马合围临安城,宰相陈宜中和留梦炎都想着逃跑,南宋士大夫们一个一个只顾奔命,文天祥才有资格进入南宋最后的皇城 。
当时,太皇太后谢道清举目望去,大殿上竟然只剩下6位大臣,眼看着群臣逃命,她下令在临安城内张榜痛骂这些没骨气的官员,骂他们:
“平日读圣贤书,所许谓何?乃于此时,作此举措,生何面目对人,死何以见先帝?”
然而,骂归骂,接下来的危局还是要面对,当时朝中无人可用,文天祥被任命为临安知府 。几天后,朝中之臣越来越少,太皇太后只得颁发懿旨,任命文天祥为右丞相兼枢密使 。
当时南宋即将灭亡,宋恭帝赵显年仅4岁,那些和高喊和宋朝共治天下的士大夫们所剩无几,原本不被重用的官员却回来勤王,这真是一个王朝的悲哀 。
文天祥原本只是赣州知州,先被提拔为临安知府,然后又成了南宋丞相兼枢密使,这样的升迁路线,若是放在和平年代,简直是可遇而不可求 。
但对于文天祥来说,这意味着他肩上的责任重大 。对于南宋王朝来说,这种紧急提拔,意味着人才凋零,这是一种无奈,然而,因为朝廷提拔的是文天祥,这也是一种幸运 。
太皇太后派文天祥去和元军主帅伯颜谈判,文天祥只得领命而去,在谈判桌上,伯颜十分嚣张,文天祥代表大宋宁折不弯 。伯颜很生气,“怒拘之”,将文天祥扣押下来 。
在文天祥被扣押的10天后,临安城外发生了一件令人痛心疾首的事件,绝望的宋廷,决定向蒙古人投降 。太皇太后带着宋恭帝出席了退位仪式,元军主帅伯颜以胜利者的姿态走进了临安城 。忽必烈听闻后,非常振奋,快马加鞭通知伯颜,要把宋恭帝赵显送往大都朝见自己 。从此,宋朝的第16位皇帝赵显离开宋朝的国土,再未归来 。
当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从后周孤儿寡母手中窃取政权,如今,宋朝也在孤儿寡母手中投降,冥冥之中,仿佛早有注定 。
不过,太皇太后也算有气魄,在投降之前,他派陆秀夫秘密将赵昰(7岁)和赵昺(5岁)两位皇子送走,逃往福州 。3个月后,陆秀夫和张世杰在福州拥立赵昰为帝,即宋端宗,南宋得以延续 。
文天祥当时尚被扣押在元军营中,在元军押解文天祥北上的途中,文天祥带着12位壮士逃出魔掌,历经艰险来到福州,再次被任命为右丞相 。
元军听闻南宋立了新帝,继续掉头向南,打算灭掉这个摇摇欲坠的朝廷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