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的老人去世了,照碑应该怎样写?( 二 )


灵牌,在我国民间又称为灵位,牌位及灵牌位 。在特制的木牌写逝者姓名,以供人们祭奠,一般放在供桌上 。老人去世后,在屋内设的灵牌是有规定的格式 。比如,父(母)尊称(父为先严,母为先慈,或者都可用讳某某)+公(氏)老大人(老孺人)之灵柩 。
这里要注意的是,去世老人办丧事期间,摆在不同的地方,后面的“位”写法不同 。比如出殡后,要写“灵位”,三年孝满后,一般要撒掉灵牌位 。一般不再设牌位,如果要设牌位,就要换成为“神主” 。
这里尤其值得注意的,牌位不是墓碑,千万不能在后面的“之灵位”写成“之墓”,如果是这样的话,也洋相就出大了,会让人笑话 。你想想,牌位都是放在家里供奉的,怎么能写成“之墓”呢?
老人去世时,办丧事过程中,要以各种文书形式张榜公布 。有照碑墙的人家,一般将这些文书公布在照碑墙,也就是因为如此,一些地方称为照碑 。当然也有一些地方没有照碑墙,就贴于屋前的墙壁上 。
这种文书实际上就是讣文(有的地方称讣单)之类 。讣文有多种,主要是根据地方丧葬习俗的需要 。比如,有的地方先贴出贴出治丧人员名单,农村一般是亲朋和邻居帮忙,还要注明参加丧事操办人员(即执事人员)的名单及分工明细 。之后,贴出讣告,即把去世老人的姓名、年龄、去世时间等公布出来,并公布治丧的时间安排 。后又陆续贴出需公布的事项(主要由地方风俗决定) 。
最后就是出祭文 。祭文一般来说,地方不一样,格式也多种多样,内容也千差万别,但是,万变不离其宗,祭文中最基本的东西一定要体现出来 。比如孝儿孝女(含孝媳、孝婿)及孝孙孝孙女共同的祭文,标题要写“祭某某文”,“某某”既有去世老人的姓名,还表示死者的辈份或与晚辈的关系 。开头用“惟”起文,结束用“伏食尚飨” 。正文要有死者逝世的情况、祭奠人、死者生平及事迹、表示哀痛之情 。
有的农村要把出殡时间、安葬地点及参加丧事中需回避的人的年岁等 。也有一些农村不将此内容写入祭文,而是将此另外张榜公布 。
也有一些亲友撰写了祭文,格式类似,有的在出殡时念读,有的则贴于墙壁上,给人们观瞻 。有的地方祭文种类比较多,如起车祭文(出殡)、 接茶祭文(出殡途中乡邻祭奠)、掩土安葬祭文、安葬祭墓文、安葬祭后土文、回主安座入龛文等 。
总之,农村办丧事各地有各地的风俗习惯,各地有专门的人熟悉丧事当地文书撰写的套路,各地有不同的要求和格式,在乡随俗,在乡问俗吧 。
有各式格式,由讲究至简的,多种多样 。
但,总体依下列五式进行:
1.简:仅写名讳,也添生日亡日的 。
2.文:辞述碑文,刻父为考,刻母为妣 。颂其生平德与功,列抬头年号,明结尾日子,记参祀人名字 。
3.述:有生卒日期在碑头尾处,写刻由哪迁来的历程历史,及在此地生平经历历史,记奉碑人名字 。

4.记:抬头结尾相同,正文记家族史及自家在族谱位置及状况,列立碑人名字 。
5.普通:刻某某大人之墓,或叔兄等辈称,某人名字之墓,可添生卒年 。
通常条件下,这立碑及铭文,是由其人生前的人群内地位名声决定怎样刻写的,当然更多的是被自家人重视程度决定的 。
所以可列成宗以上的铭历史,爷及父铭功,奶与母铭德,同辈晚辈铭惜 。
立此题者是行家,因铭,而称碑上所刻文与碑,统秣照碑 。即宣照之碑 。
悟空问看后咱也在其上留上点啥 。
碑文一般应包函下面几个内容: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