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主要写春山夜静 。花落,月出,鸟鸣,都是动的,作者用的是以动衬静的手法,收到“鸟鸣山更幽”的艺术效果 。
“闲”说明周围没有人事的烦扰,说明诗人内心的闲静 。有此作为前提,细微的桂花从枝上落下,才被觉察到了 。诗人能发现这种“落”,或仅凭花落在衣襟上所引起的触觉,或凭声响,或凭花瓣飘坠时所发出的一丝丝芬芳 。总之,“落”所能影响于人的因素是很细微的 。而当这种细微的因素,竟能被从周围世界中明显地感觉出来的时候,诗人则又不禁要为这夜晚的静谧和由静谧格外显示出来的空寂而惊叹了 。这里,诗人的心境和春山的环境气氛,是互相契合而又互相作用的 。
写空灵闲静的环境和心境,主人公用他全部的心神去细细地啼听花落鸟鸣的天籁,他的内心宁静淡泊,但又富于幽雅情致 。静到极处的自然在诗人笔下有声有色,生意盎然 。月出无声,而山鸟惊飞,这是动静相衬的艺术佳境 。《而庵说唐诗》:”右丞精于禅理,其诗皆合圣教 。”《唐诗笺注》:”闲事闲情,妙以闲人领此闲趣 。”《诗法易简录》:”鸟鸣,动机也;涧,狭境也 。而先着夜静春山空;五字于其前,然后点出鸟鸣涧来,便觉有一种空旷寂静景象,因鸟鸣而愈显者,流露于笔墨之外 。一片化机,非复人力可到 。”
这首诗是王维山水诗中的代表作品之一 。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的精妙之处在于“动”、“静”对比衬托的诗情画意 。首句“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便以声写景,巧妙地采用了通感的手法,将“花落”这一动态情景与“人闲”结合起来 。花开花落,都属于天籁之音,唯有心真正闲下来,放下对世俗杂念的挚着迷恋,才能将个人的精神提升到一个“空”的境界 。
?当时的背景是“深夜”,诗人显然无法看到桂花飘落的景致,但因为“夜静”,更因为观风景的人“心静”,所以他还是感受到了盛开的桂花从枝头脱落、飘下、着地的过程 。而我们在诵读的同时也似乎进入了“香林花雨”的胜景 。此处的“春山”还给我们留下了想象的空白,因是“春山”,可以想见白天的喧闹的画面:春和日丽、鸟语花香、欢声笑语 。而此时,夜深人静,游人离去,白天的喧闹消失殆尽,山林也空闲了下来,其实“空”的还有诗人作为禅者的心境 。唯其心境洒脱,才能捕捉到到别人无法感受的情景 。
末句“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便是以动写静,一“惊”一“鸣”,看似打破了夜的静谧,实则用声音的描述衬托山里的幽静与闲适:月亮从云层中钻了出来,静静的月光流泻下来,几只鸟儿从睡梦中醒了过来,不时地呢喃几声,和着春天山涧小溪细细的水流声,更是将这座寂静山林的整体意境烘托在读者眼前,与王籍“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入若耶溪》)有异曲同工之妙 。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这是一句古语,古来好诗都是就天成好景,用妙手记叙出来 。而我们在低吟浅酌之时,脑海胸襟似乎也随着诗人的文字进入到那片清幽绝俗的画面之中 。
在这春山中,万籁都陶醉在那种夜的色调、夜的宁静里了 。因此,当月亮升起,给这夜幕笼罩的空谷,带来皎洁银辉的时候,竟使山鸟惊觉起来 。鸟惊,当然是由于它们已习惯于山谷的静默,似乎连月出也带有新的刺激 。但月光之明亮,使幽谷前后景象顿时发生变化,亦可想见 。所谓“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曹操《短歌行》)是可以供联想的 。但王维所处的是盛唐时期,不同于建安时代的兵荒马乱,连鸟兽也不免惶惶之感 。王维的“月出惊山鸟”,大背景是安定统一的盛唐社会,鸟虽惊,但决不是“绕树三匝,无枝可依” 。它们并不飞离春涧,甚至根本没有起飞,只是在林木间偶而发出叫声 。“时鸣春涧中”,它们与其说是“惊”,不如说是对月出感到新鲜 。因而,如果对照曹操的《短歌行》,在王维这首诗中,倒不仅可以看到春山由明月、落花、鸟鸣所点缀的那样一种迷人的环境,而且还能感受到盛唐时代和平安定的社会气氛 。
- 全文诗词及主旨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原文及翻译
 - 赤壁赋全文解析 赤壁赋原文和翻译
 - 记王忠肃公翱事原文和翻译 记王忠肃公翱事翻译
 - 庭中有奇树译文及注释 庭中有奇树原文及翻译
 - 两小儿辩日的科学道理 两小儿辩日原文及翻译
 - 劝学全文解析 劝学的中心论点原文
 - 过华清宫全诗鉴赏 过华清宫杜牧其一原文
 - 醉翁亭记的意思 醉翁亭记原文及译文
 - 黍离的主旨是什么 黍离原文及翻译赏析
 - 愚溪诗序翻译注释 愚溪诗序原文及翻译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