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词紧紧围绕一个“溪”字,将绵绵的情思编织开来,徐徐织就了一幅婉丽清新的图画,画面不管是构图设色还是表情达意,都富有情致,读来耐人寻味 。魏夫人《菩萨蛮》原词如下:
溪山掩映斜阳里,楼台影动鸳鸯起 。隔岸两三家,出墙红杏花 。
绿杨堤下路,早晚溪边去 。三见柳绵飞,离人犹未归 。
就内容而言,这是一首典型的闺中相思之作 。词中的抒情主人公,因丈夫外出未归,在溪边的柳树下翘首以盼,徘徊观望 。经年累月的等待,等来的不是丈夫回来的身影,而是柳絮的飘飞,而且从“三见柳绵飞”这一句耐人寻味的词句中可以知道,他已经等待了三年之久 。
这首词写的是离情,是一种很古老的题材,但在魏夫人笔下,他却以女性独有的细腻情感营造出绵柔的意境和清丽的画面 。
回顾全词,上片先由风景写起“溪山掩映斜阳里”一句,描写的是斜阳映照在溪山上的景象,词人将描摹的侧重点放在溪水与青山的点染上 。而接下来的“楼台影动鸳鸯起”一句,又是对溪中景色浓墨重彩的渲染 。
如果将这两句所描绘的画面用文字描述出来的话,那就是这样的一幅溪水和青山的画面:在夕阳余晖映射之下的溪水和青山,仿佛披上了一件霞光斑斓的外衣 。
溪水在微风的吹拂下,荡起层层绿波 。青山和楼台的倒影仿佛也随着水波在晃动,在溪中戏水的一对对鸳鸯也被这晃动的水波给惊扰了,纷纷划开水波,向远处飞去 。
细细揣摩这两句,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第一句写的是静态的景物,而第二句写的是动态的景物 。这两句将静态和动态的描写结合得恰到好处,两幅不同状态的画面似乎形成了一种默契的平衡 。
如果溪中只有青山和楼台的倒影,则画面略显单调,但词人给水面增添了微风拂面和鸳鸯起飞,就让整个画面动感十足,盎然生趣 。
这样溪山掩映中的楼台,其清静幽雅自可想见 。而楼前鸳鸯飞起的情形,则又静中有动,显示出动人的生机 。接下来词人又将视线拉近,描写了岸边的景色,溪水的两岸,只住着两三户人家,一枝娇艳的杏花从院墙上探出头来 。
这二句,既可以看成是两幅独立的画面,又可以看成整个画面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读了此句,也就知道上面所说的楼台原是这几户临水人家的住宅 。
从词人的构思和写法来看,这句是写实,下一句写虚,虚实相生,与前两句动静相宜,正好构成了画面的稳定性与对称性 。
下片开头两句“绿杨堤下路,早晚溪边去”,词人笔势调转,开始写人,词义也转到抒情 。虽然是抒情,但是这情感与词人眼前的风景是勾连在一起的,也就是常说的寓情于景 。
在溪水旁边,有一道长堤,堤上长着一行杨柳 。暮春时节,嫩绿的柳丝笼罩着长堤,轻拂着溪水,这邻水人家的环境是很优美的 。魏夫人正好就居住在这样的环境中,所以每次外出,都会经过这杨柳掩映的溪边堤岸 。
词人没有言明是到溪边做什么,从全篇着眼,她每天沿着绿柳堤下的小路走到小溪岸边去,去干什么呢?
结尾两句“三见柳绵飞,离人犹未归”,明明白白地将答案和盘托出 。这二句说明她在溪边已徜徉了三年,年年都见过一次柳絮纷飞 。
在古代,水边有杨柳的地方,往往是送别的场所 。从柳絮纷飞想到当年折柳赠别,这是很自然的,词人内心的离别相思之情溢满字里行间 。
与丈夫离别三年,词中不说三年,而说是“三见柳绵飞”,形象而含蕴 。直到结尾,才说出“离人犹未归”,一个“犹”字,化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词义行云流水,自然而然 。而词人寄寓在景物中的离别与哀怨又很委婉 。
- 诗经中浪漫的爱情句子 诗经爱情名句经典语录
- 楚辞诗经中描写爱情的诗句 诗经爱情名句经典语录
- 古诗词表达思念的句子 表达想念的诗句古诗
- 表达秋天丰收的古诗 关于秋天丰收的诗句有哪些
- 表达思念之情的诗句 思念的诗句古诗大全
- 青山远黛的意思 谪仙这首歌表达了什么意思又是什么含义
- 读诗经赏美句摘抄下来 诗经美句摘抄
- 做一个刚刚好的自己经典语句 做一个刚刚好的女子
- 掏宝网 套包淘宝网首页
- 《诗经·采薇》古诗 关于采薇的作者是谁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