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绝美名句 苏轼写了哪些诗( 二 )


其一
野水参差落涨痕,
疏林欹倒出霜根 。
扁舟一棹归何处?
家在江南黄叶村 。
曲折的水岸边露出旧日水涨淹没时留下的河床痕迹,稀疏的林木倾倒在地,露出如霜般白的树根 。一叶扁舟飞快地划着桨,它将要飘去哪里呢?应该是回到江南的黄叶村 。
其二
人间斤斧日创夷,
谁见龙蛇百尺姿 。
不是溪山成独往,
何人解作挂猿枝 。
人们利用斧头常年不息地砍伐山上的树木,再也难见那龙蛇般蜿蜒的百尺身姿 。如果不是这里山险滩急,少人来往,树一旦被砍,就没有人知道,这原是猿猴栖息的树枝 。
海棠这首绝句作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时作者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任团练副使已经五个年头 。
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在花开时节与友人赏花时的所见 。首句写白天的海棠,“泛崇光”指海棠的高洁美丽 。第二句写夜间的海棠,作者创造了一个散发着香味、空空蒙蒙的、带着几分迷幻的境界 。后两句用典故,深夜作者恐怕花睡去,不仅是把花比作人,也是把人比作花,为花着想,十分感人,表明了作者是一个性情中人,极富浪漫色彩 。
东风袅袅泛崇光,
香雾空蒙月转廊 。
只恐夜深花睡去,
故烧高烛照红妆 。
袅袅的东风吹动了淡淡的云彩,露出了月亮,月光也是淡淡的 。花朵的香气融在朦胧的雾里,而月亮已经移过了院中的回廊 。由于只是害怕在这深夜时分,花儿就会睡去,因此燃着高高的蜡烛,不肯错过欣赏这海棠盛开的时机 。
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 。王安石很愤怒,让御史谢景在皇帝跟前说苏轼的过失 。苏轼于是请求出京任职,被派往杭州任通判 。同年十二月,苏轼游孤山访惠勤惠思后作此诗 。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 。这首诗分入山和出山两个片段来写,描绘了孤山幽旷的景色,写出了僧人淡泊的生活,揭示了僧人高尚的品德,意境优美,情景交融 。
天欲雪,云满湖,楼台明灭山有无 。
水清出石鱼可数,林深无人鸟相呼 。
腊日不归对妻孥,名寻道人实自娱 。
道人之居在何许?宝云山前路盘纡 。
孤山孤绝谁肯庐?道人有道山不孤 。
纸窗竹屋深自暖,拥褐坐睡依团蒲 。
天寒路远愁仆夫,整驾催归及未晡 。
出山回望云木合,但见野鹘盘浮图 。
兹游淡薄欢有余,到家怳如梦遽遽 。
作诗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后难摹 。
天空将降瑞雪,湖面上阴云密布;层叠的楼台与青山,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我漫步山中,溪水清清,直见水底的石块,游鱼来往,历历可数;幽深的树林没个人迹,只听到鸟儿喧闹相呼 。今天是腊日,我不在家陪着妻子儿女,说是去寻访僧人,其实也为的是自乐自娱 。僧人的禅房坐落何处?喏,就在那宝云山前,小道狭窄,弯弯曲曲 。孤山独自耸立,有谁肯在这里结庐?只有僧人,道行深厚,与山相傍护 。到了,那纸窗,那竹屋,幽深而又暖和,惠勤与惠思,裹着僧衣,正在蒲团上打坐 。天寒路远,仆夫催着回家,告别时,还未到黄昏日暮 。出山回望山中景色,树木都笼罩着烟云,一片模糊;有一只野鹘,在佛塔上空盘旋回互 。这次出游虽然淡薄,但我心中充溢着快乐 。回到家中,神思恍惚,真像是刚从梦中醒来,那山中状况还历历在目 。我急忙提笔写下了这首诗歌,恐怕稍有延迟,那清丽的景色便从脑海中消失,再也难以描摹 。
苏轼诗作影响苏轼对社会的看法和对人生的思考都毫无掩饰地表现在其文学作品中,其中又以诗歌最为淋漓酣畅 。在二千七百多首苏诗中,干预社会现实和思考人生的题材十分突出 。苏轼对社会现实中种种不合理的现象抱着“一肚皮不入时宜”的态度,始终把批判现实作为诗歌的重要主题 。更可贵的是,苏轼对社会的批判并未局限于新政,也未局限于眼前,他对封建社会中由来已久的弊政、陋习进行抨击,体现出更深沉的批判意识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