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玉案·元夕的中心思想 青玉案元夕古诗全文( 二 )


“一夜鱼龙舞” , 写出了人们彻夜狂欢的情景 。下片写寻觅意中人的过程 。“蛾儿雪柳黄金缕 , 笑语盈盈暗香去 。“观灯看花”的妇女 , 头上戴着“蛾儿”、“雪柳”、“黄金缕”等装饰品 , 一个个打扮得花枝招展 , 整整齐齐 , 漂漂亮亮 。她们一路笑语 , 带着幽香 , 从词人眼前走过 , 这里作者具体地描写了观灯的游人 , 也是对上片“宝马雕车香满路”描写的一个补充 , 同时 , 一个“去”字也暗传出对意中人的寻觅 。在熙熙攘攘的游人中 , 他寻找着 , 辩认着 , 一个个少女美妇从他眼前过去了 , 可是 , 却没有一个人是他要寻找的 。那么他所要寻找的意中人在哪里呢?
“众里寻他千百度 , 蓦然回首 ,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经过千百次的寻觅 , 终于在灯火冷落的地方发现了她 。人们都在尽情的狂欢 , 陶醉在热闹场中 , 可是她却在热闹圈外;独自站在“灯火阑珊处” , 充分显示了“那人”的与众不同和孤高 。“众里寻她千百度”极写寻觅之苦 , 而“蓦然”二字则写出了发现意中人后的惊喜之情 。这里作者以含蓄的语言 , 表现了人物内心的活动 。
这首词先用大量笔墨渲染了元夕的热闹景象 , 最后突然把笔锋一转 , 以冷清作结 , 形成了鲜明强烈的对比 。这种对比 , 不仅造成了境界上的强烈反差 , 深化了全词的意境 , 而且很好地起到了加强突出人物形象的作用 。
灯火写得愈热闹 , 则愈显“那人”的孤高 , 人写得愈忘情 , 愈见“那人”的不同流俗 。全词就是通过这种强烈的对比手法 , 反衬出了一个自甘寂寞、独立不移、性格孤介的女性形象 。作者写这样—个不肯随波逐流、自甘淡泊的女性形象 , 是有所寄托的 。辛弃疾力主抗战 , 屡受排挤 , 但他矢志不移 , 宁可过寂寞的闲居生活 , 也不肯与投降派同流合污 , 这首词是他这种思想的艺术反映 。“众里寻他千百度 , 蓦然回首 , 那人却在 , 灯火阑珊处” , 历来也为人传诵 。
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 , 这三句也是“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 , 必然经过三境界的第三境 , 并以此作比喻 , 对做学问、做人、成事业者 , 在经历了第一境界和第二境界之后 , 才能有所发现 , 自己所追寻的东西往往会在不经意的时候 , 没想到的地方出现 。
作者介绍:
辛弃疾(1140-1207) , 南宋词人 。原字坦夫 , 改字幼安 , 别号稼轩 , 汉族 , 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 , 中原已为金兵所占 。21岁参加抗金义军 , 不久归南宋 。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一生力主抗金 。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 , 条陈战守之策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 , 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 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 , 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 , 后被弹劾落职 , 退隐江西带湖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