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
——《别老母》
他掀开门帘向母亲告别,他看到母亲——白发苍苍,愁容满面,内心悲苦却欲哭无泪 。屋外风雪肆虐,这样的风雪之夜,不能在母亲身边尽孝,却要远离母亲而去,他一步三回头:母亲依靠着风雪摇曳的柴门,目光紧紧盯着儿子远去的方向 。
黄景仁说: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将老母亲独自留在风雪之中,这本就不是为人子当做的事 。自己不仅不能在身边孝敬老母亲,还让她如此担忧,真是还不如没有儿子啊 。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当这种离愁别绪和母子亲情杂糅在一起,更加蚀骨锥心 。
在日常生活中,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每年春节、国庆节后,当我们离开母亲,返回工作的地方时,你可有注意到,母亲那一直跟随着你走出老远老远的目光 。
— 3 —
如果说黄景仁《别老母》是用母子离别的悲惨画面刻画母爱深情,那么蒋士铨的《岁暮到家》则是通过回家后的母亲的欣喜和关怀描摹母爱之伟大无私 。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 。蒋士铨和黄景仁身上有颇多共同点,首先,两人同为乾隆年间人,只是蒋士铨年长一些,另外两人都有一位伟大、无私的母亲 。
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 。
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
——《岁暮到家》
蒋士铨出生时,家境清寒,但他的父母知书识礼,使他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 。他的父亲是位秀才,好任侠,长期在外做幕僚,所以教育孩子的重任落在了他的母亲身上 。
在他4岁时,他的母亲便用折断的竹篾作为点画摆成文字,用这样的方式教他识字 。等到蒋士铨稍稍长大一些,母亲就教他学习《四书》、《礼记》、《周易》、《毛诗》等,并且要求他能够背诵 。不管严寒酷暑,都从未间断过 。甚至有记载说即便蒋士铨在病中,他的母亲仍然将写好的唐诗贴在四周墙壁上,然后抱着他来回走动,教他吟诵诗歌 。
名师不一定出高徒,但严师一定出高徒 。自幼受到母亲良好教育的蒋士铨在十五岁时开始学写诗 。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蒋士铨高中进士 。
但在这之前,他也有过很长一段漂泊的日子 。
乾隆十一年(1746年),在外游学的蒋士铨终于赶在岁末回到家中 。一回到家就被母亲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温馨的呵护温暖着: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 。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 。
母亲的爱子之心无穷无尽,最高兴的事莫过于在过年之前“我”能够到家 。为“我”缝制的寒衣针脚密密麻麻,家书里的墨痕尤新 。一见面母亲就说“我”瘦了,拉着“我”的手问“我”一路的困苦和辛酸 。
这种场景是不是像极了我们自己的母亲,一见面就问在外面过得好不好,吃得好不好,穿得好不好,有没有遇到什么问题,工作还顺心吗 。一堆问题过后,就瞧着我们说——又瘦了……
《常回家看看》的歌词里面说:生活的烦恼跟妈妈说说,工作的事情向爸爸谈谈 。但是真正成熟懂事的人都不会跟爸妈说这些烦心事,因为我们不能在身边尽孝已是不该,哪里还能再能拿这些烦心事去让他们担忧呢!正如蒋士铨所说: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
但我们应该常回家看看——常回家看看,哪怕给妈妈刷刷筷子洗洗碗 。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呀,一辈子不容易就图个团团圆圆 。
- 感恩老师的优美散文 有关感恩的诗歌散文
- 你梦见过死去的亲人吗?
- 又是一年感恩日,你最感谢的人是谁?
- 若是不能陪在父母身边,家里就做好这3个设计,会让父母过的更好
- 情侣之间感恩的话语 感谢有你的句子情侣
- 人们通常把祖国比作母亲,父亲又是谁呢?
- 关于父亲的诗词 描写父亲伟大的句子
- 儿子和父亲 父亲可以睡儿子的房间吗
- 女儿对妈妈的感恩的话 感恩妈妈的唯美句子
- 关于感谢爸爸的一句古诗 关于感恩父亲的古诗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