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写的诗有什么? 杜甫的诗被称为什么称号( 二 )


颔联与颈联更是全诗的经典,“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对联分工对与宽对,这两联是天衣无缝的工对,勾勒画面营造气氛的同时,也彰显了诗人对词性的把控力 。
尾联“艰难”与“潦倒”相对应,整首诗读起来连贯流畅,仿佛句句都有对仗,细读又觉得不留痕迹,毫无刻意雕琢之感 。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一个“常”在突出作者久在他乡,漂泊无依 。一个“独”字,更显凄凉,在暮年时一个人登高远望,没有亲人,没有朋友,与他关系密切的友人,比如李白、高适等又相继去世,更添惆怅之感 。
杜甫的诗,遣词造句都很有考究,佳作天成,一字不易 。
诗词章法得当可以为诗词增色不少,但仅工于章法,亦不足以被称为“七律第一” 。

杜甫写的诗有什么? 杜甫的诗被称为什么称号

文章插图

三、全诗起承转合,一气呵成首联描写登高所见、所闻,看见飞鸟盘旋,听到猿猴哀鸣,一开始便奠定了全诗悲凉的基调,紧接着颔联由近及远,看到眼前风吹叶落的情景,眺望远方长江水奔腾而来 。这句承上启下,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衔接的恰到好处 。前两句悲伤的情景引出了第三句悲秋,感慨人生漂泊,芳华老去,自己身体多病,已近黄昏 。末句点睛之笔,想要借酒消愁,奈何已是无能为力,满腔的哀愁,无处诉说 。
杜甫这首诗,起承转合都兼顾到位,先写景,后抒情,环环相扣 。
一首律诗,满足以上三个前提,便可称诗,如果满分一百,基本可以评六十分,也就差不多及格 。一首好律诗,空有其形还不够,必须要有灵魂 。
杜甫写的诗有什么? 杜甫的诗被称为什么称号

文章插图

四、意境构思巧妙,升华主题意境的勾勒,需要选择合适的意象,这一点杜甫确有过人之处 。全诗的基调是悲,主旨是“愁” 。诗人选用“风急”、“猿啸”,“落木”等萧瑟孤寂的意象入诗,代入感很强烈,读后便滋生一种凄凉孤独的感觉,引人共鸣 。
诗人将自己比作盘旋的飞鸟,无处栖息,这一点构思独具匠心,看到飞鸟,便看到漂泊在外的自己,这是多么真实的写照 。
前两句描写秋天萧瑟的景象为后两句点明主旨作很好的铺垫,登高望远,眼前一片孤寂,自己也是客寄他乡,漂泊万里,再加上百病缠身,鬓发斑白,人也憔悴了,进而表达出了心中的惆怅之情 。最后一句升华主题,愁思万缕,百转千回,想要潇洒的对酒当歌,借酒浇愁,但却发现杯中无物,自己亦是无可奈何 。
如果能将格律与意境完美融合,再加上一些写作技巧,表现手法,写出来的律诗可称佳作,评分八十以上,但是若要更上一层楼,则还需要结合作者生平事迹 。
杜甫写的诗有什么? 杜甫的诗被称为什么称号

文章插图

五、以小见大,功夫在诗外格律是固定的,意境可以通过意象勾勒,但有一样是不能伪装的,那便是诗人亲身经历 。没有经历过世事沧桑,是写不出这样深沉的字句,正所谓功夫在诗外,正是如此 。
杜甫这首诗写于公元767年,地点在夔州,此时的杜甫已经五十六岁高龄,经历了半世浮沉,体验了人间冷暖,失意的他穷困窘迫 。当时安史之乱刚刚平息,地方军阀又开始作乱,他年老体衰,百病缠身(糖尿病、肺病等),自己已是不堪重负,奄奄一息,奈何忧国忧民,心中更是感慨万千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